11月3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發展大會籌備情況。大會發布了根據中科院地理所的《世界入海口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22年)中對「入海口城市」的最新定義。
河流下游特別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或是三角洲地帶,往往會發育起大規模的城市文明,成為一個國家、民族、區域的經濟重鎮、文化重地、貿易樞紐和資源富地,這主要得益於河流入海口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根據中科院地理所的《世界入海口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22年),「入海口城市是指河流與海洋交匯處的海岸帶上發育的城市,是具有河流海洋交匯、陸地海洋統籌融合等特色,將入海口區域內的河流、陸地以及海洋多樣化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緊密聯繫的特殊類型城市。」「入海口城市與港口城市、海濱城市、海岸帶城市既有聯繫,又有著明顯差別,是城鎮化、城市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一個新概念。」
從世界範圍考察看,世界入海口城市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歷史悠久的文明中心。人類逐水而居,河流下游沖積形成的平原,結合便利的水利和適宜的氣候,為人群聚居、農業生產、工業發展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條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育形成大規模的城市組群。典型代表之一是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人口佔到了埃及全國總人口的62.5%,首都開羅坐落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入口,亞歷山大、達米埃塔、伊斯梅利亞等大型城市都分布於此,形成了埃及最為重要的城市群。同類型的城市還有日本的東京(江戶川三角洲)、韓國的首爾(漢江三角洲)、越南的河內(紅河三角洲)、胡志明市(湄公河三角洲)、緬甸的仰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等,這些城市很早便是區域性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
第二種是開放口岸和貿易中心。入海口城市位於河海交匯之地,河海兼備。面朝大海,可通達諸國,具有開放優勢;河流連通內陸,可獲取廣闊的經濟腹地。正是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自近代以來,隨著工業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在世界各國湧現出一批開放口岸、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型的「入海口城市」。我國的上海(長江入海口)是這類城市典型的代表。長江三角洲分布著上海、南京、蘇州等經濟重鎮;長江入海口面向我國的東海,大型貨輪可以便利停靠;長江更是給上海提供了極為便利的航運條件,使上海可以通過航運連通廣泛的內陸地區,得以獲取廣闊的腹地,這使得上海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同類型的城市還有我國的廣州(珠江河口)、韓國的釜山(洛東江河口)、美國的新奧爾良(密西西比河口)、荷蘭的鹿特丹(萊茵河口)、德國的漢堡(易北河口)等。
第三種是資源和生態富集中心。考察世界各入海口城市,還有一類城市,在其城市形成的初始階段,與「入海口」這一因素及河流、海洋的關係弱於前兩個類型,其城市的形成與相對獨特的資源條件密切相關,如礦產、鹽業、漁業等。但這類城市未來的發展與「入海口」這一地理方位以及河流、海洋的生態保護息息相關,此類城市可稱之為資源和生態富集中心型的入海口城市。這類城市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東營。東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因石油而興,集中了勝利油田的主要生產量、地質儲存量。同時,得益於黃河入海口這一獨特地理資源,東營有著鮮明的生態特色,目前全市濕地率41.58%,153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世界範圍內極具代表性的河口濕地。即將獲批的3500多平方公里的黃河口國家公園將創建一個範圍更廣、獨具魅力的入海口國家公園。
東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於紅波介紹,東營市作為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世界入海口城市的典型代表類型之一,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入海口生態保護修復、資源型城市轉型、河海文化傳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河海相擁的東營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旺、文化興、活力強的綠色崛起之路。
新黃河記者:謝苗苗
編輯:韓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