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經近三年之載了,那麼在如此長的時間當中,新冠病毒以及其變異株一共感染了多少人呢?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其總人數大約為6.18億,(包括二次感染或者是多次感染,也包括我國數據),這次人數近660萬,然而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表明實際感染人數以及死亡人數都很可能高出5倍。
從疫情的肆虐截至目前為止,這場大流行對經濟,社會,環境以及醫療保健帶來巨大的影響。
近期全球新冠感染和死亡有所上升,因為病毒不斷的變異,而且傳播性以及傳播能力和免疫逃逸力也變得更加強大。
同時國內疫情也呈現出多點散發局部聚集的態勢,由於病毒的潛伏期較短,少部分感染者發現核檢陽性時,已經在家庭社區等人群當中造成了隱匿的傳播。
01
新冠肺炎是否會季節性流行?
根據埃菲社巴塞羅那的報道,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屬於季節性疾病,新冠肺炎的傳播與低溫以及低濕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類似於冠狀病毒引起的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除此之外,發表在自然計算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還強調了氣溶膠傳播速度和力度非常的大,所以說對「空氣衛生」的採取以及促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學界還在此認為新冠病毒並沒有表現得像一種類似於流感病毒的季節性病毒,因為新冠病毒好像全年都以相同的強度和力度進行傳播。
在此之前,一起使用理論模型的研究也認為氣候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根據許多觀察表明病毒的最初傳播發生在北緯30度至50度之間,這裡的濕度和溫度則在5~11℃之間溫度還是較低的。
相關報道表示新冠病毒在162個地區傳播初期與當地溫度和濕度有著密切的關聯,分析了這些因素與新冠病毒的傳播率的相關性,較高的傳播率與低溫和低濕度有關。
也證明較高的傳播率與較低的溫度和濕度有關。
研究人員對此還進行了氣候與疾病之間關聯進行的分析表示大流行的第1波,第2波以及第3波期間受病毒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具有一致的模式,所以說相關專家認為第1波疫情隨著溫度和濕度的增加而減弱,第2波隨著溫度和濕度的降低而增強。
然而這種模式在夏天季節在各大洲都被打破,這其實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年輕人的大量集中出門旅遊以及普遍使用空調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與較晚暴發疫情的南半球國家氣候的相關性時,觀察到了相同的關聯方式。
在溫度12~18℃之間的氣溫和每立方米4~12克之間的濕度水平下,氣候的影響更為明顯,儘管研究人員也強調由於記錄時間有限,這些只是指示性範圍。
最後該研究使用流行病學模型表明將溫度納入傳播率,更能預測每波疫情的上升以及下降,特別是歐洲第1波與第3波疫情會更為明顯。
此之外研究人員還表明此季節性可能會促進新冠病毒的傳播由於低濕度條件下會減小氣溶膠的大小,從而增加流感等季節性病毒的空氣傳播。
02
全球新冠疫情大約會以何種方式結束?專家分析:或許有三種結局
第一種是當病毒感染到一定程度時,它會停止傳播
在中國這場疫情中取得成就可以足夠看到,我們已經找到了非常有效的干預措施,來防止病情肆虐傳播,其他國家也正在向中國學習。
如果允許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幾乎所有人都會被感染,那麼身體的免疫系統也將產生一種可以與病毒競爭的有機體,無論身體是否接受,當病毒失控時,人們會繼續被感染,那麼會出現被動的群體免疫。
第二種是從全球傳播到「地方病」
所謂的地方病是指某一地區或人群中持續發生的疾病,比如廣東人容易患痛風,湖南人容易患一患心腦血管疾病,普通感冒也是非常典型的地方病。
杜克大學傳染病流行病學家格雷戈里·格雷(Gregory Gray)說,導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SARS COV-2病毒似乎與我們生活了很長時間,可能會像其他常見的人類冠狀病毒一樣引起季節性呼吸道疾病。
第三種是人類與病毒長期共存並相互適應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學院的金教授曾預測病毒的最壞結果,病毒最終將與人類共存,永遠不會消失。
病毒的目的不是殺人,而是讓自己活下來,目前我們知道新冠肺炎是一種感染率非常高的病毒,在一些國家的死亡率超過了10%。
03
戴口罩能有效保護新冠肺炎感染嗎?
相關專家認為佩戴口罩能夠起到非常不錯的防護作用,但前提是醫用口罩或N95口罩,普通口罩的防護相對薄弱,但也具有一定作用。
眾所周知,新型冠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所以佩戴口罩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預防措施,同時病毒也可以通過接觸被污染的物體表面所傳播。
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衛生,勤洗手,不要到處觸摸,注意個人衛生,不要去人流量較多的地方,要重視室內通風,注意室內定期消毒,可以使用酒精,84消毒液等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