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2022年11月01日17:44:04 科學 1038

網路上頻頻曝出的「出軌」事件,讓人們深感擔憂,對戀愛、婚姻望而卻步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不忠於感情 害人害己

有言論稱「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這是真的嗎?讓科學研究來給你答案!

可怕的出軌率

美國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金賽對6000多名男性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曾背叛過自己的妻子。

為了進一步驗證出軌是否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美國一家人類學研究機構對400多對婚戀者進行了跟蹤調查。

結果很不幸,這個說法是真實的。

上一段婚戀過程中,對伴侶有背叛行為的一方,在下一段感情中,背叛新伴侶的幾率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

並且,他們「另覓佳人」後,再次產生背叛心理的幾率,更是達到了90%以上,真是令人咋舌的概率。

有趣的是,被背叛的一方,在下一次感情中,出軌的概率會飆升至正常人的2倍。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從一而終 真的很難嗎

對於人類來說,愛情就好像一場猜忌,誰都不知道對方是否背叛了自己。

猜忌鏈是潛在的繩索,捆綁著古往今來的伴侶們。

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只是在國外出現,人類學家也對國人進行了相關研究。

中國教授潘綏銘對抽樣的幾百中國人進行了為其15年的跟蹤調查,其結果顯示,最初的時候,男性的出軌率只有11.1%。

15年後,男性的出軌率達到了34%,女性出軌率低於男性,但仍舊在15年的時間翻了兩倍。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數據來自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

「持續出軌」的現象在這些出軌人群中,同樣佔據90%以上。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調查中,我國男女出軌的概率普遍低於美國,但是「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似乎成為了人類的共識,其原因在哪裡?讓我們來了解柯立芝效應。

柯立芝效應

柯立芝效應指的是,雄性動物在與雌性動物完成交配後,一段和時間內不會發情,但是只要給予這個雄性一位可交配的新雌性,雄性就會立刻進入到發情期。

這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哺乳類動物的現象,科學家將其歸咎於動物繁衍後代的本能,本意是想要與更多雌性交配,將自己的基因廣泛傳遞下去。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基因在染色體上

人類作為哺乳類動物中的一員,同樣廣泛存在柯立芝效應。

科學研究表明,促使人類與異性發生親密行為的衝動,關鍵在於大腦的一種獎勵迴路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多巴胺的路徑

這種迴路由多巴胺激活驅動,一旦激活,人類就會產生愉悅的感受,同時這種感覺也會上癮,讓人類想要進行多次親密行為。

但是,每次愉悅之後,大腦的多巴胺都會迅速下降,在下一次發情之前,才會有效發揮它的作用。

促使多巴胺短時間內,重新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在於新奇。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多巴胺產生

大腦的多巴胺量之所以會在人體感到愉悅之後下降,是因為對同一個對象持續高亢的狀態在某個節點後迅速跌落

此後,人類感受到的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隨著時間沖淡,並在下一次親密行為中再次達到高點。

多次之後,多巴胺對同一對象的刺激反應就會變弱,「冷卻」的時間也會變得更長。

在厭煩的時期,有的人便開始考慮追求新奇,這一點恰好符合大腦皮層的多巴胺,即使沒有進行親密行為,也會讓幻想主體產生愉悅感。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大腦皮層結構

這是出軌的徵兆,當人類腦子當中的想法累積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要去嘗試。

在第一次偷食「禁果」的時候,每個人的理性都會與大腦的多巴胺做抗爭。

如果能夠勝利,證明這個人的理性佔據上風,不會被情感左右。

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多。

在多巴胺分泌的愉悅當中,大多數人的理性會被淹沒,最終被愉悅感完全佔據。

這源自人類本能的愉悅感無法替代,這也是少有人能拒絕「出軌」的原因。

第一次抵抗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失敗後,人類的大腦理性會逐漸降低,不再考慮某些道德因素的束縛,轉而享受多巴胺帶來的愉悅,破罐破摔。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此時右腦的使用權壓過了左腦

古人有言「兵敗如山倒」,最先方的士兵倒下後,後邊的士兵也接連倒下,最後「團滅」,成為敵方的「俘虜」。

同樣的,只要在第一次戰勝多巴胺,理性這邊就會勢如破竹,幾乎不會在未來成為多巴胺的「俘虜」。

「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的最直接原因,也就在於此。

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結論,少部分人在抵禦住第一次誘惑後,能夠及時收手,但是卻在後面的日子裡淪陷。

這是因為,周圍的誘惑實在是太多,導致大腦多巴胺瘋狂對大腦進行刺激。

也有的人在出軌一次後就「收手」了,這是由於外界因素的刺激。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出軌成本太高也是外界因素之一

比如家庭的變故,使得這個人的腦迴路發生改變,讓他很少再去思考相關的事情。

等一切結束後,這個人的性情大變,成為一個更加理性的人。

這兩種情況都是少數,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柯立芝效應的真實性

為了驗證在哺乳類動物中真實存在柯立芝效應,科學家利用小白鼠做實驗

科學家將發情期的1隻公鼠和4隻母鼠關在一起,這隻公鼠會與母鼠們交配,直到最後對4隻母鼠失去興趣,交配行為才會停止。

這時,即使母鼠們在公鼠面前來回地竄,公鼠也不會有任何交配的衝動。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老鼠:不想交配 只想乾飯

此時科學家又將一隻母鼠放了進來,這隻公鼠立刻有了興趣,並與新母鼠開始交配。

後來,科學家又重複了這個實驗,對象是一隻母鼠和多隻公鼠,結果與第一次實驗結果相同。

這個實驗表明,柯立芝效應真實存在於哺乳類動物中。

而在人類當中的表現則是,當男性在完成親密行為後,有一段「不應期」,這個時候,如果有新的女性來刺激男性,男性的「不應期」則會縮短。

如何防治柯立芝效應?

起初發現柯立芝效應的時候,伴侶們通常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對方在大腦產生幻覺,認為這是一個新的交配對象,來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大腦在瘋狂運轉中

然而這種方式效果並不是很理想,需要進行親密行為雙方的高度配合。

於是,人們又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持續的時間都不長,多次後,多巴胺反而變得厭煩。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防止人類出現柯立芝效應呢?

其實很簡單,在尋找伴侶的時候,不要受到多巴胺的支配,更加註重對方的內在,兩人是否有共同的話題等等,長此以往,雙方產生深厚羈絆,也就不容易出軌了。

「出軌」,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嗎?!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證明 - 天天要聞

相濡以沫與子偕老

親密行為只是伴侶加深情感關係的一種手段,真正的情感是不受多巴胺約束的存在,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理性的人。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流言|注射端粒酶基因可逆轉衰老,永葆青春? - 天天要聞

流言|注射端粒酶基因可逆轉衰老,永葆青春?

流言:注射端粒酶基因可逆轉衰老,永葆青春。真相: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每次細胞分裂時它都會縮短,當端粒變得過短時,細胞會進入衰老或凋亡狀態。端粒酶是一種可以延長端粒的酶,它在某些細胞(如幹細胞、癌細胞)中活性較
倪四道院士已報警 - 天天要聞

倪四道院士已報警

南方+客戶端7月5日消息,近日,一張「院士預測廣東將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截圖在網路上流傳。截圖顯示,名稱為「倪四道」的用戶稱,團隊預測8個月內,將會在一經緯度位置(位於廣東)出現八級以上地震。倪四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主要從事地震學研究,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
嶗山區:「一山一帶一廊三城」布局海洋經濟 - 天天要聞

嶗山區:「一山一帶一廊三城」布局海洋經濟

嶗山區出台行動方案,優化空間布局,提質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等六大海洋產業「一山一帶一廊三城」布局海洋經濟嶗山區近日發布《嶗山區加快建設海洋強區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將重點布局「一山一帶一廊三城」
從「麥當勞定律」看虐貓者,我們真的該同情嗎? - 天天要聞

從「麥當勞定律」看虐貓者,我們真的該同情嗎?

最近網上又掀起了一波關於虐貓事件的熱議。每次這種事兒一曝光,評論區各種觀點激烈碰撞。有人氣得不行,要求嚴懲虐貓者;可也有人跳出來,說什麼「法無禁止,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還對虐貓者表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