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字關注「中國小康網」
人物簡介:劉瑞玉 男,漢族,1922年11月4日出生,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前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名譽理事長、甲殼動物學分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際黃海研究學會名譽主席,國際甲殼動物學會理事,國際生物多樣性項目中國國家委員會顧問委員。

國慶期間,在你享用美味對蝦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我們現在能吃到對蝦,與一位已故老人息息相關,他就是劉瑞玉。

圖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劉瑞玉是著名海洋生物學家、甲殼動物學家、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奠基人和甲殼動物學開拓者,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多個領域,貢獻突出。曾負責完成多項國家和國際海洋學、生物學和資源調查研究項目,特別是全國海洋綜合調查、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等,為國家取得了大量寶貴資料。
「速食麵專家」
1950年8月1日,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
劉瑞玉從北京來到青島,他是組建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的28位建所元老之一。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使他進入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和新的研究領域,也成了他奮鬥終生的事業。
自青島海洋生物室成立,劉瑞玉就開始進行中國海生物種類資源調查和標本採集。20世紀50年代,從黃海、渤海沿岸到海南沿岸,每一次採集都是自帶行李,自備乾糧;在海南出海調查,常坐牛車;為了趕潮水,常常摸黑或半夜就起來,從沒有抱怨。之後,劉瑞玉又領導和參與多項海洋調查,積累了大量標本。
七十年代開始,在劉瑞玉的領導下,研究團隊沿著中國海疆進行了全方位的海岸採集,從鴨綠江口到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島,全國海洋普查等多項國家調查、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及目前進行的遠洋深海調查等,都留有他們的足跡。
劉瑞玉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海洋科學事業。他一心一意要把他所從事的學科搞好,搞出世界水平。他每天早來晚走,風雨無阻,沒什麼固定的作息時間,經常工作到深夜。知道他有晚上工作這一習慣後,跟他一起出差的人都不願與他睡一個房間。在班上,有時中午或晚飯時回不了家,他就以速食麵為主食或吃點巧克力充饑,大家經常看到他辦公室清理出來成箱的速食麵袋子。有人開玩笑地稱他是「速食麵專家」。
一件毛衣穿了十幾年,紙張雙面用,房間的燈盡量少開,出差從來只坐經濟艙——這就是劉瑞玉。
與日常生活的簡樸不同,在科研工作中,劉瑞玉始終將個人理想與海洋科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對工作,他總是有著無限飽滿的熱情。他是海洋研究所出了名的「工作狂」,總會在堆滿了各種書籍的辦公桌前埋頭苦幹,即使到了八十歲高齡,依然經常在辦公室里加班到深夜。
作為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奠基人和甲殼動物學開拓者,劉瑞玉一生在科學道路上不懈攀登。他積極探索中國對蝦生活史的繁殖特點,推動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依靠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
「活一天,工作一天」
搞海洋生物調查常常需要出海趕潮,劉瑞玉不顧年事已高,總是身先士卒。
「1990年我參加了劉老主持的『中德聯合海南島海洋生物考察』項目。劉老凌晨4點半就帶著我們出海,天還黑著,碼頭距離小船有好幾米,小船搖搖晃晃,我們面面相覷不敢下船。『還等什麼,跳啊!』只聽『咚』一聲,劉老第一個跳了下去。」劉瑞玉的學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靜至今回憶起來仍難以置信。那時,劉瑞玉已經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劉靜先後6次到醫院探望劉瑞玉,每次,他都語重心長地囑咐劉靜:「魚類學科很重要,你一定要把它撐起來……」「誰知,先生這麼快就走了。如今,每次走到他的辦公室門口,我都要停下腳步,老師的叮囑猶在耳畔。」劉靜說。
書籍如山的辦公室、枯燥單調的實驗室、顛簸搖晃的考察船,是劉瑞玉潛心探索的舞台。「我不談什麼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學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他說。
在劉瑞玉的秘書冀曉青的記憶中,沒有節假日、經常「開夜車」、因為去食堂吃飯浪費時間而用速食麵充饑,是劉瑞玉的工作常態。即使是在臨終前3個月,他的日程安排依然十分緊湊,頻繁乘飛機、火車外出開會。
讓劉瑞玉的同事和學生們難忘的,還有他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崇高品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楊紅生說,海洋生物分類是一個既繁瑣枯燥又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劉瑞玉發現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在85歲高齡時堅持親自帶博士生、碩士生。
考慮到劉瑞玉的生活並不寬裕,特別是兒子患有心臟和腫瘤疾病、兒媳也身患嚴重腫瘤疾病的實際情況,有關方面曾經婉拒了他的要求。臨終前,劉瑞玉再次提出捐款100萬元的願望。2012年6月14日,他用顫抖的手在捐款委託協議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並在捐款時間一欄寫下「隨時」。彌留之際,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會接受了他的請求,正式設立「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完成了他最後的心愿。
作為九三學社地方組織領導人,劉瑞玉帶領廣大社員多次就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漁業資源合理開發等重大問題深入調研,建言獻策。他大聲疾呼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提出的《保護海洋資源,發展海洋漁業的建議》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蠟炬燃盡光猶存。
劉瑞玉編繪了我國第一部《渤黃東海漁撈海圖—-海洋學圖集》;組織並聯合全國專家編著《中國海洋生物名錄》(中英文),記載全部46門2萬多種海洋生物的名稱和國內外分布,糾正了重要錯誤鑒定,澄清了種的混淆,真實反映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被國際權威譽為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從事海洋科教工作65年來,劉瑞玉共著論文200餘篇,專著21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山東省科學大會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世界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等30餘項。
劉瑞玉先生誨人不倦、獎掖後進,為國內外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內外相關學科學術帶頭人。他愛黨、愛國、愛人民,把畢生心血獻給了祖國的海洋科學事業,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一個奉海洋為生命、一輩子傾心祖國海洋科學事業的智慧長者,在毫不吝惜地將自己最後的生命時光奉獻給他熱愛的事業後,長眠於蔚藍浩瀚的大海邊——2012年7月16日,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甲殼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瑞玉在山東青島逝世,享年90歲。
END
參考資料:
1新華社:《蠟炬燃盡光猶存——學習劉瑞玉先進事迹座談會側記》
2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瑞玉簡介》
3國家海洋局:《為了大海的和諧與豐收 ——追憶我國著名海洋科學家劉瑞玉 》
4 科學家:《 劉瑞玉的海洋之心》
作者:蘇楓
編輯:趙狄娜
審核:龔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