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創新無國界之別,無性別之分。」說這番話的是我國女科學家陳玲玲。她總是笑意盈盈,無止境地探索著基因「暗物質」。
在生命科學奇妙世界裡,存在許多鮮為人知的神秘「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就是其中之一,陳玲玲長期致力於此,破解基因密碼,揭開生命神秘面紗。
陳玲玲於199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委委員、研究組長,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榮譽。而一連串的榮譽背後,是她愛拼敢拼的人生軌跡。

陳玲玲工作照。
心懷祖國,探索基因組「暗物質」之謎
在美國讀書時期,陳玲玲白天做實驗,晚上學管理,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2009年,陳玲玲拿下了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和工商管理學碩士雙學位。2009—2010年,陳玲玲在該校幹細胞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她作為獨立PI(研究員)獲得康州幹細胞研究項目支持,2010年5月破格晉陞為助理教授。
2011年,正當她在國外的發展順風順水前景一片光明之時,陳玲玲卻放棄了國外良好的發展機會,堅持選擇回國。
「十多年前我回來的時候,國內的科研環境就已經非常好了,我們有先進儀器設備,也有相當透明公正的科研流程。這些年,我身邊有很多科研人員陸續從海外學成歸來,我們的志向都是一樣的,都想真正為國家做出應有的科研貢獻。」抱著這樣的信念,陳玲玲作為中科院原上海生科院「特別人才」回國開展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
2011年時,該領域在國際上還剛剛起步,國內開展相關研究更少,陳玲玲是國際上早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回國後的她開始了在國內該領域的拓荒。
在這個被稱為生物「暗物質」領域裡,探索未知的快樂促使陳玲玲一步步去揭開生命科學的真相,她把自己的工作總結為「研究前人所不知道的基因組暗物質」,她和夥伴們正是在黑暗中跋涉追光的「解碼人」。
引領前沿,在RNA研究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招募團隊、申請經費、培養研究生……在不斷向科學高地進發的過程中,陳玲玲帶領實驗室團隊創建了長非編碼和環形RNA研究技術體系,在揭示其生成規律、作用機制以及與人類疾病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研究成果,開拓了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在此期間,陳玲玲帶領團隊發表SCI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陳玲玲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並積極推動RNA新技術、新方法在小胖威利綜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臨床轉化研究,以期利用相關RNA研究前沿成果發展疾病診療新技術。目前,陳玲玲同時擔任國際頂尖期刊Cell和Science的編委。
通過在「暗物質」世界裡的潛心鑽研和沉澱,陳玲玲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讚譽,提升了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在向世界積極發出中國科學家的聲音。

陳玲玲(右)與學生在實驗室。
牢記使命,「巾幗不讓鬚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黨管人才,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讓始終致力於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科技前沿領域的陳玲玲備受鼓舞,她堅信,她和科研工作者們有著科技報國的廣闊天地。
「牢記作為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牢記作為國家人的特殊使命,為祖國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曾長期擔任基層黨支部書記的陳玲玲始終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積極創新支部活動形式和內容,舉辦系列主題黨日活動,將黨支部活動與科研工作緊密結合。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繫祖國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陳玲玲表示,作為新時代科學家,將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始終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勇於創新、不懈奮鬥。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高麗
責編/侯曉然
審簽/志飛
監製/席淑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