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學家:連續補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2022年09月27日17:40:56 科學 1110

無論動植物還是細菌、病毒,生物的存續都離不開遺傳物質—核酸。而近年的科研進展表明,核酸的重要組成單體「核苷酸」,不僅承擔著遺傳重任,還能夠對我們的免疫能力產生正面影響。西班牙科學家發現,連續30天補充核苷酸,可以觀察到免疫能力顯著提升。1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學家:連續補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聞

  1. 補充核苷酸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西班牙科學家採取了嚴格的雙盲對照實驗,實驗對象為20名男子跆拳道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在前期的運動實驗中,都表現出淋巴細胞血細胞計數顯著減少。但是經過30天的干預後,科學家發現連續攝入480mg核苷酸的實驗組淋巴細胞、血細胞計數顯著提升,這意味著實驗組免疫力的增強,而攝入安慰劑的對照組並沒有出現這種改變。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學家:連續補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聞

眾所周知,免疫力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入侵物的重要防禦機制。它在消滅衰老細胞、損傷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人體的安全衛士。一般來說,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遇到感染問題和腫瘤問題,而免疫力強的人則更容易規避開這些風險。

人們普遍認為,堅持運動的人免疫力更強。然而在流行病盛行的這幾年,卻頻頻爆出職業運動員感染的新聞。這是因為劇烈運動後,身體會迎來一個免疫力低下期。因而,長期運動的人也需要在特定時期注意免疫力提升。此外,老人、嬰幼兒以及體弱多病者更是需要格外注意免疫力的提升。

  1. 多重路徑,調節免疫有依據

現存的免疫力提升手段往往集中在飲食調理、多運動等難以量化的方式上,而上述研究卻揭示了另一種更為簡單高效的途徑:補充核苷酸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學家:連續補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聞

正如開頭所言,核苷酸由核苷磷酸組成,是合成核酸的單體,核苷酸一個個頭尾相連形成了核酸。自1869年瑞士科學家Miescher發現核酸以來,科學家們圍繞核酸和核苷酸展開了諸多研究。

科學研究表明,核苷酸不僅承載遺傳信息,還為遺傳信息的表達提供物質基礎,並參與調控遺傳信息表達過程。核酸、核苷酸、核酸衍生物等核酸類物質營養統稱為核酸營養,該類營養日益受到學界和產業界的關注。

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講,一般情況下,食物中攝取的核苷酸可以支持日常生命活動的需求。但是在快速生長期、損傷修復期和中老年期等外源性補充核苷酸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時,通過外源性補充核苷酸可以更好地滿足細胞代謝的需求,尤其是幫助維持T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功能,從而使機體處於更健康的狀態。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學家:連續補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聞

事實上,早在1996年,科學家就發現外源補充核苷酸能夠調節小鼠的T細胞輔助細胞介導的抗體,促進白介素1、白介素2的分泌,進而加強免疫防線2、3、4。後續科學家還發現,適量補充外源性核苷酸的人群在免疫上也有更好的表現5,如今這組針對職業運動員的實驗則直接證實了補充核苷酸對人體免疫力的增益。

  1. 安全靠譜,核苷酸潛力或巨大

作為人體內本就存在的成分,核苷酸天然具備安全性的優勢。早在本世紀初,就有研究證實了適量補充核苷酸的安全性,國內同濟醫院等機構也認可相關結論。目前,核苷酸已經在多國作為嬰幼兒配方奶粉、特醫食品、保健食品成分被廣泛使用,針對免疫等特異性需求的產品也在漸漸湧現。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學家:連續補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聞

隨著科學研究的推進,科學家發現核苷酸在應對過敏等免疫應答過度問題時,也具備一定的優勢。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承載遺傳物質的重要分子,核苷酸對人體的增益潛能還有很大的發掘空間,未來或能帶來更大的驚喜。

參考文獻:

  1. RIERA J, PONS V, MARTINEZ-PUIG D, et al. Nutr, 2013, 10(1): 20.
  2. JYONOUCHI H, SUN S, SATO S. Nutrition, 1996, 12(9)
  3. JYONOUCHI H, SUN S. J Nutr, 1996, 126(6)
  4. JYONOUCHI H, SUN S, WINSHIP T, et al. J Nutr, 2001, 131(4): 1165-70.
  5. CARVER J D, et al. Dietary nucleotide effects upon immune function in infants [J]. (0031-4005 (Print)).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還記得小時候打蛔蟲的經歷嗎?其實,寄生蟲家族是非常龐大的,除了蛔蟲,還有絛蟲、線蟲、血吸蟲等多個種類。棘頭蟲也是其中之一,作為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常見的一類體內寄生蠕蟲,它能夠感染人、豬、犬、貓、魚等各類動物。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讀書筆記16175-軌道保持 - 天天要聞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讀書筆記16175-軌道保持

軌道保持 orbit keeping利用航天器上的動力裝置調整航天器的速度,修正軌道參數,使航天器運行軌道與標準軌道的偏離量限制在給定範圍內(常以星下點的偏離位來表徵)。對不同高度的航天器,軌道保持的方法也不相同。1.
41歲大學教授突發疾病離世!曾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 天天要聞

41歲大學教授突發疾病離世!曾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4月8日,有網友發帖稱,青年學俊、寧夏大學李海波教授凌晨去世。4月9日,寧夏大學一名老師向記者證實了李海波因突發疾病去世的消息,他表示:「我們後續應該不會有訃告和追悼會。」李海波(右一)。圖/寧夏大學材料與新能源學院公眾號據該校官網,李海波出生於1984年,任寧夏大學測試分析中心副主任、教授。2012年李海波從...
歐盟擬禁碳纖維,或重創日本尖端材料產業 - 天天要聞

歐盟擬禁碳纖維,或重創日本尖端材料產業

【TechWeb】碳纖維作為一種常見材料,在輕量化、強度、耐久度、安全性和舒適性等諸多領域表現卓越,因此常被應用於高端車、跑車以及性能車等。然而近日有消息傳出,歐盟(EU)正在探討原則上禁止使用碳纖維的方案。歐盟認為,在車輛報廢時,碳纖維產生的細小纖維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據報道,歐盟正在就修改「ELV(End o...
運鴻集團研發全生物降解材料,支持生態保護 - 天天要聞

運鴻集團研發全生物降解材料,支持生態保護

水被稱為生命的源泉,滋養著我們每一個人。但近年來,微塑料和納米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隱患。研究表明,納米塑料可穿透人體細胞膜,跨越血液-腦屏障,甚至影響胎兒發育。其超強的吸附能力更易富集重金屬和有毒污染物,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嚴峻挑
神農架野人最新目擊:2025年紅外相機拍到驚人影像 - 天天要聞

神農架野人最新目擊:2025年紅外相機拍到驚人影像

紅外影像與DNA檢測揭穿野人傳說:直立黑影實為月光下的金絲猴,神秘毛髮竟是氂牛圍巾碎屑。鬣羚嚎叫、黑熊腳印、低溫噪點編織了半世紀的山野謎團。護林員笑嘆:「找不著野人不打緊,山裡喘氣的活寶貝多著咧。」當科學照進迷霧,千年紅豆杉與白化大鯢正綻放
新物種一次性20+!在雲南這座大山 - 天天要聞

新物種一次性20+!在雲南這座大山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員團隊歷時近兩年,對高黎貢山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植被類型下的大型真菌開展了系統的野外考察和標本採集工作,該團隊在研究9400多份標本基礎上,發表了21個新種、1個中國新記錄種。相關成果刊載在《真菌學》等期刊上
接觸疫水10秒即可感染,中疾控緊急提醒 - 天天要聞

接觸疫水10秒即可感染,中疾控緊急提醒

接觸疫水10秒即可感染,中疾控緊急提醒最近氣溫回升,你是不是已經按捺不住,想到戶外釣釣魚、玩玩水?別急!外出玩水需謹防感染血吸蟲病,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提醒。↓↓↓血吸蟲病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它是如何傳播的?怎樣才能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