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之初,8億年後生命逐漸從海洋出現,至今已有38億年的歷史,但在這其中沒有任何一種生物能在地球上長盛不衰的延續下去。
它們或是被自然災害逼向滅絕,或是在進化中逐漸淘汰,總之最後都走向了消失的結局。這是否意味著,人類有天也會步它們的後塵?
有人說那些滅絕的動物都沒有產生高等文明,只能在自然的大潮中隨波逐流,而人類發展的科技已經足以我們改變自己的命運,假如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就搬到其他星球,讓文明永遠延續下去。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為了證明人類也可以模擬出自然的生態系統,斥巨資建造出了生物圈2號,將4男4女關在了這個封閉系統中,企圖複製出一個縮小版的地球生態系統,然而實驗結果出乎意料。
生物圈一詞由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修斯於1875年提出,是地球表面生物以及自然環境的總稱,一些學者對人類是否能在外星球建立和地球一樣的生態圈產生了極大興趣,並於1984年開始設計模擬地球的生態圈2號。
整個生態圈由億萬富翁艾德.巴斯出資2億美元打造,它建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部,佔地13000平方米,耗費了80000跟鋼筋和6000快玻璃,構造了一個與外界完全隔絕的世界為了。模仿地球的生態環境,科學家在生態圈內部投放了四千多種生物,包括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和細菌等,甚至模擬了沼澤、沙漠、海洋、草原等地球上的各種自然環境。
竣工之後科學家並沒有讓實驗人員立即入住,而是先對植物進行了培養,利用光合作用製造氧氣,使氧氣濃度達到了自然界的正常水平,萬事俱備只欠東風,1991年,科學家挑選了4男4女進入其中,計劃在生態圈中自給自足的生活兩年。
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實驗者覺得這裡的環境很好,別說兩年,八年都沒什麼問題。然而僅一個月以後,生物圈2號內的氧氣濃度開始急劇下降,從原來的21%一直跌到16%,遠在安全範圍之下。
這導致大量生物死亡,並連帶著植物也繼而死亡,為了保障實驗者的生命安全,不得已之下生物圈開始從外界輸入氧氣,這才使實驗得以進行。
但環境仍在繼續惡化,在封閉的環境下,實驗者之間的矛盾也接連不斷,出現了嚴重的衝突,更令科學家不解的是,只要停止向實驗圈輸送氧氣,內部的氧氣濃度就會每個月穩定下降0.25,他們甚至根本找不到是誰在消耗氧氣.
最終原本計劃兩年的實驗,在第21個月的時候被迫終止,此時生物圈2號已經和實驗開始之初截然不同,原本的生機盎然變成了死氣沉沉,空氣也渾濁不堪,大量的動植物都出現了死亡甚至滅絕。
這讓科學家意識到,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在其他星球上建立像地球一樣的生態環境,換句話說,我們永遠也離不開地球,而地球的能源總有一天會消耗完,更重要的是地球的環境也在惡化,這樣下去,人類走向生物大滅絕已經是未來能夠預見的事。
在地球歷史上,共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其中二疊紀最為嚴重,約90%的生物永久滅絕,地球的生物發展史幾乎是被直接腰斬,從幾次生物大滅絕的時間可以看出來,它們似乎並不是某個偶然的原因導致的,而是每隔5000萬年到1億年就會周期性發生的事件,而我們距離上一次生物大滅絕恰好過了5500萬年,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的周期內。
大部分人認為,全球變暖就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序幕,回溯過去的五次生物大滅絕,有兩次是全球變冷,一次是火山活動,一次是隕石撞擊,還沒有哪個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的生物大滅絕,所以不少人認為,我們就是因全球變暖導致滅絕的主人公。
即便沒有因自然環境滅絕,人類也可能走向自我毀滅,生物學家約翰.卡爾霍恩曾製造了一個老鼠的烏托邦,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培育了一批老鼠,並為它們提供無限的食物和水,他本預計這些老鼠在經歷繁殖的指數爆炸後會趨於平穩,最後保持在一定的範疇。
前半段一切都在預料內,但到了實驗後期,老鼠不再有繁殖的舉動,儘管生存空間和食物都非常充足,但老鼠就是不生,當最後一隻老鼠死亡時,這個烏托邦的老鼠就全部滅絕了,如今不少國家的生育率都在連年下跌,我們似乎正在走向實驗的結局。
無論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還是人口減少,人類始終都被束縛在地球上,地球有個大大小小的活動,人類就會立刻滅絕,所以目前來看,人類要想讓文明一直延續下去,只能不斷發展科技,提升文明等級。
等到有能力在星際自由穿梭時,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