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開始,人類的科技就像是「開掛」了一樣,一路上瘋狂進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目標也變得越來越「遠大」。
科技使人類實現了「上天入地」的夢想
簡單來說,從那時起人類探索自然的主題就是圍繞著「上天、入地、下海」三個方面來進行的。咱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夾在上天和下海之間的「入地」。
那麼,深入地下10000米,人類到底在地球深處發現了些什麼?真的有各種科幻小說描述的美麗的地下世界嗎?還是說地下其實藏著史前文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地下世界」的構想圖
被終止的「科拉鑽孔」
提到「入地」,那蘇聯一定是榜上有名的。畢竟上世紀美蘇爭霸期間,兩個國家不僅在太空領域展開了一系列的競爭,就連「鑽探地球」也是重要的競爭項目。
尤其是在美國率先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之後,自知無法在太空領域找回場子的蘇聯就開始了自己的「鑽穿地球計劃」,它們在距離摩爾曼斯克不遠的科拉半島上開始了自己的鑽探計劃。
蘇聯工作人員正開展鑽探工作
這項鑽探計劃從1970年開始實施之後,進展開始比較快的,雖然中途經常被耽擱,但是其中最深的一個名為SG-3的鑽孔早在1989年時就達到了12263米。這個深度直到2008年才被刷新,足以見得當年蘇聯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這時了解地球結構的人可能就會說,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數字還怪嚇人的,但是實際上外部固態的地殼都有33公里左右,這就意味著蘇聯的這個鑽孔連地殼的一半都沒挖到,可能算不上是「深入地下」。
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
當然,這裡說的深入地下其實是與人類其他的鑽探深度相對比之後得到的,如果和地球內部結構的深尺度相比起來,確實算不上什麼。不過,最令大家好奇的是當年有關「科拉鑽孔」的傳聞。
據說當人們鑽探到地下10000米的時候,就已經聽到了來自地底的「嘶吼聲」,甚至有人說這其實就是「地獄之聲」,這段恐怖的錄音甚至還在各個講述都市傳說的電台當中流傳。
據說鑽到了「地獄之門」
許多人都認為蘇聯是因為在地底發現了恐怖的東西,所以才會停止鑽探。不過事實上,拋開這些傳聞我們就能發現,蘇聯停止鑽孔與國內的政變、資金不足、技術難題等都有關係,真正停止鑽探的原因應該不是「牛鬼蛇神」。
那麼,在這個鑽探的過程當中,都發現了些什麼?有沒有挖掘出什麼寶藏呢?
十分不起眼的蘇聯科拉超深鑽孔
地下10000米藏著什麼?
毫不誇張地說,如今人們對地下世界的好奇心其實要比太空還要大,因為各宇航員頻繁的太空之旅已經讓大家見識到了太空的模樣,但是針對地下的探索,確實是太少了,也沒有太多的數據影像。
在這種情況下,有關地下世界的猜想簡直層出不窮,那麼,地下10000米到底藏著什麼呢?
地下世界的構想圖
一般來說挖個幾十米甚至百米都很正常,畢竟按照考古學家的推測,秦始皇早在幾千年前就命自己的手下挖出了近30米的深度,在那裡建造了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
所以在開始挖掘之後,我們不僅會偶遇某些在淺層的礦石,還能挖到些古人留下的寶貝。再繼續向下挖,就能挖到某些古地質時代的動物化石,雖然它們基本都是殘缺的,但是卻可以向我們證明地球的表面真的經歷了數代生命的更迭。
海洋古生物化石
當深度到達1000米左右的時候,大家就可以看到礦石家族當中著名的「玫瑰花」,也就是漂亮的鈾礦石。這種重要的礦石,一直都是戰略資源之一,對於國家的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等到挖掘的深度到達約4000米的位置時,每個人都愛的東西就會出現了,它正是黃金。
地球地表下儲存著上億億噸黃金
而且這一位置的黃金,相較於埋藏在表層的黃金來說,品級會更高,富集程度也會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可以順利完成開採,那無疑是發財了。
當然,除了金礦以外,還有機會偶遇「鑽石礦」。科拉鑽孔在鑽到9500米深的位置時,就找到了一個同時含有黃金和鑽石的地層,含金量還大得驚人,每噸當中就有80克黃金。
科拉鑽孔鑽到9000米處的土壤樣本
繼續深入到10000米深的地方,其實遇到的還是各種礦石。說到這兒大家可能覺得有些失望,畢竟傳聞中在這一深度可是存在著各種怪物或者史前文明的遺民呢,可是挖了半天只不過是在「挖礦」。
事實上,地下世界真的沒有科幻小說當中描寫得那麼神奇,因為地球畢竟是「實心」的,並且由於壓力非常大,許多的物質都被一再壓縮。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騰出位置的。
地球內部是一個實心的結構
如果大家仍然覺得對此難以想像,可以去看一下劉慈欣的短文《帶上她的眼睛》,這篇發佈於1999年的短文卻向我們描述了人類駕駛飛船探索地下所遇見的事情。儘管發布的年代十分久遠,但是寫的還是相當不錯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如今並未停止「深入地下」探索,並且在各種科技的助力之下,到未來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無比神秘的地下空間
那麼,既然知道了地下無非就是各種礦石,為何人類還要執著於「入地」呢?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下?
在地質學家眼中,地下有礦石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是他們依舊會鍥而不捨地探索,因為在不同深度時,溫度和壓力的數值都是會有變化的,而在這種變化的影響之下,礦物物性就會發生改變。
比如說鐵方鎂石就是下地幔的主要礦物之一,它是含有的鐵原子磁矩就會隨著深入變化。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種變化當中的規律,那麼地球地幔特性的難題就又被解開了一個。
不同性質下的地球圈層
並且在全球變暖日益嚴重的今天,人類已經不能再如從前那樣肆無忌憚的燃燒化石能源了,除非想早早就將文明斷送。
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深入地下探索,其實是為了開發和利用一種新能源,這種能源正是地熱能。
地熱能成因示意圖
一般來說,乾熱岩地熱資源指的是溫度在200攝氏度以上岩體當中蘊含的地熱資源,這種資源可以直接用於發電、供暖、醫療等多個領域,本身具有資源儲量巨大、發電效率高、相對清潔的特點。
由此可見,人類深入地下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止,即使這途中充滿了各種挑戰。這是因為我們明白,探索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在這個探索的途中人類可以找到許多新的東西,它們有關於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地球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要知道,雖然咱們一直很渴望飛出地球,前往宇宙中的其它星球居住,但是如果在臨走前連自己腳下這「一畝三分地」都沒搞明白,又何談追逐星辰大海呢?
更重要的是,地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它們可能是人類文明邁向下一個紀元的關鍵所在。
地球仍有太多秘密等著我們發現
除此之外,人類的地下探索不僅包含「花式鑽洞」,還包括在合適的地下建造實驗室。比如早在1966年時,美國的科學家萊伊·戴維斯就為了驗證暗物質的存在,費盡心思地四處尋找屏蔽宇宙射線的場所。
最終入他法眼的竟然是位於霍姆斯特克金礦的一個廢棄礦井,這個礦井在地下1500米深的地方。
而為了實現自己的科學夢想,這位科學家就在這裡試驗了30多年,最終確實發現了太陽中微子的存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伊·戴維斯
除此之外,像前蘇聯、法國、義大利等國家都有地下實驗室。當然,我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山地下實驗室」也在2010年年底的時候正式投入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