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的馬纓丹花被不少人帶回家中栽種,但它也是外來入侵有害物種。(@視覺中國)

紅火蟻蟻后及卵

福壽螺卵

非洲大蝸牛

草地貪夜蛾高齡幼蟲危害雄穗。

李永濤

齊國君

工作人員正開展有害入侵物種防治。

分布很廣的薇甘菊也是外來入侵有害物種。
「為捕兩條鱷雀鱔,抽干一池湖水。」近日,這條轟動性的新聞再次引發人們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關注。
除了鱷雀鱔,我們如今的生產生活中還面臨哪些外來入侵物種的威脅?這些物種從何而來?通過哪些途徑傳播?對此我們有哪些好的應對方法?全國性的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在廣東如何開展?公眾面對外來入侵物種,應如何提高辨識和處理能力?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省農科院的權威專家,他們為此做出了詳盡、系統的解答。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張丹
危害:
「像一床被子蓋著讓樹窒息」
「外來入侵物種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就像火災一樣。如果能在小火苗的時候撲滅它是容易的,可一旦蔓延起來,要想根治已經無能為力。」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二級教授李永濤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學院團隊承擔了農業農村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全省各地的一系列重大外來入侵有害物種調查和防治工作,主要包括有害入侵的植物、昆蟲、病蟲害和水生生物四大類。「我們通過粵西、粵北、珠三角和粵東地區的網格化調查,對全省外來入侵有害物種的發生、種類、分布地區、發生頻度以及傳播路徑、危害有了清晰的刻畫和基本的認識。」
李永濤告訴記者,自2021年4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施行以來,國家、廣東省和廣州市加大了外來入侵有害物種的調查和防治工作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據最新資料統計,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種類繁多,涉及植物、水生動物和病蟲害等多個領域、多種生態系統。其中我們身邊熟知、影響危害較大的入侵植物有薇甘菊、鬼針草、水葫蘆、紫莖澤蘭、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入侵水生動物如福壽螺、牛蛙、巴西龜和最近新聞曝光度極高的「怪魚」鱷雀鱔等;入侵病蟲害如紅火蟻、草地貪夜蛾、松材線蟲等。這些入侵有害物種多來源於距離我國相隔萬里的美洲地區,其繁殖能力強且入侵我國本土後無自然天敵制約,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
據介紹,有害入侵物種的危害方式主要表現在:一、破壞本地的生態系統,影響生物多樣性,如肉食性的鱷雀鱔能把生存水域周圍的各種小型魚類捕食殆盡;二、侵佔農作物、經濟作物生存空間、養分或以作物為食,傳播各類毀滅性病害使得工農業減產,如傳播廣泛的薇甘菊、草地貪夜蛾和松材線蟲等;三、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類健康,如紅火蟻叮咬,嚴重可使人休剋死亡。
「薇甘菊等入侵植物也是綠色的,隱藏在一大片綠地里,很難用肉眼分辨出來。這種植物的最大危害性在於它非常喜歡覆蓋纏繞在各種果樹身上,不僅和果樹爭搶水分、養分和光照,還非常茂密,就像是一床被子蓋在了果樹身上,讓果樹窒息而亡。」李永濤說。
目前危害嚴重物種超100種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齊國君副研究員長期從事紅火蟻等重大外來入侵生物的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名錄,詳細記錄了近百種外來入侵昆蟲的原產地、入侵時間、分類地位及發生分布等信息,包含農作物害蟲、園林害蟲、衛生害蟲、儲糧害蟲等,如南方地區常見的蟑螂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入侵我國。「我國是全球遭受外來生物入侵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目前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多達100多種。」齊國君說。
李永濤表示:「像福壽螺也是目前危害嚴重的入侵物種,同樣要加以警惕。福壽螺以前是我國引進的水生生物,但因為口感不好,基本退出了人們的『菜譜』;但現在,福壽螺的大量繁殖對水稻生產產生比較大的威脅,它會咬水稻的根系,讓水稻減產。」
李永濤介紹,還有一些水生生物,如「清道夫」魚、羅非魚、牛蛙等,因其生命力頑強、缺少天敵,也在野外快速繁衍。「『清道夫』的生命力是最頑強的,即使到陸地上暴晒都還能存活,這種魚在國內缺少天敵,擠佔了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
傳播:
隨著苗木、洪水、風入侵蔓延
除生存能力強,一些有害入侵物種有著特殊的傳播方式,也是其難以被根治的重要原因。
齊國君告訴記者,紅火蟻傳播的方式主要有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兩種。自然擴散包括有翅繁殖蟻婚飛、隨洪水擴散和蟻巢搬遷。成熟蟻巢全年都會產生有翅繁殖蟻,條件合適即可婚飛,有翅雌蟻和雄蟻會在高空進行婚飛交配,受精後的蟻后降落後尋找合適的築巢地點建立「王國」,如有風力協助可擴散更遠。
此外,一些地區在發生洪水之後,紅火蟻蟻群會形成「蟻筏」隨水漂流,等洪水退到合適的地方重新建巢,這種方式叫水流擴散。
齊國君告訴記者,人為傳播是紅火蟻遠距離傳播擴散的主要原因。紅火蟻可隨著草皮、花卉、苗木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物種入侵途徑也有多種方式,如有意引進變為入侵種,隨國際貿易、交通工具傳入和自然傳播等。」齊國君說,入侵物種可以藉由風、水流或昆蟲、鳥類的傳播,使植物種子、動物卵或幼蟲、微生物發生自然的遷移,逐步蔓延到達新的區域,如草地貪夜蛾遷飛入侵我國、紫莖澤蘭從中緬邊境入侵雲南等。
李永濤則介紹:「薇甘菊只有在開花時才容易被肉眼辨別,而此時,它的花粉已經隨著風到處飄散,傳播也很難遏制。」
「人們對有害物種認識還很少」
像這類擴散也源自目前人們對薇甘菊、馬纓丹等入侵有害物種的危害認識還很少,李永濤表示:「我們進行普查調研的時候,發現薇甘菊分布很廣,但人們卻不認識或難以辨別這種植物,一些遊客常常和這些花合影。在一些市民的家中,也出現過主動栽種馬纓丹作為觀賞植物的情況,馬纓丹的花確實很好看,但它未成熟的果實和葉片有毒性,誤食會引起中毒。它也會對周圍的其他植物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這使其成為侵犯牧場、林場、茶園和橘園的惡性雜草。」
應對:
紅外遙感和生物技術助力精準調查除害
對於已經發生危害的入侵有害物種該如何除害?李永濤告訴記者,目前對於入侵生物的防治手段主要有人工物理防除、播灑化學藥物和生物防治等,通常也要依據具體情況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如受環境制約,對水葫蘆一般只採取撈除手段,而薇甘菊在播撒專用防治藥物的同時進行人工輔助割除效果最佳。」李永濤介紹,生物防治是指在有害生物的傳入地通過引入原產地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生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但該防治手段因需引入新的外來物種,所以通常需要慎重考慮和實施。」
李永濤還介紹,自2019年起,由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安排、華南農業大學技術團隊負責實施,完成了廣東省薇甘菊、福壽螺、紅火蟻、水葫蘆和馬纓丹5種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的網格化調查與監測,調查監測面積在110萬畝以上,並對其重點危害物種紅火蟻、薇甘菊和水葫蘆在多地開展了綜合防治技術推廣示範工作,成效顯著。
李永濤表示:「比如,在外來有害物種高發的流溪河流沿線,我們重點開展薇甘菊和紅火蟻的調查、防治工作。針對薇甘菊,我們通過紅外遙感以及無人機的光譜學特徵分析對薇甘菊進行快速的識別,利用全新基因圖譜識別技術,我們在全綠色背景下能快速識別出薇甘菊的分布及位置,以及它的危害程度;同時,我們還利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消殺。」
「同一區域多次消殺才能根除」
李永濤告訴記者,外來有害物種防治需要久久為功,不能一蹴而就。「像薇甘菊在野外蔓延,其治理的難度非常大。要殺滅薇甘菊,同一個區域都要經過反覆多次消殺才能根除。第一次的消殺可能只能消滅掉80%左右,過了幾個月再消殺一次才能把剩下的再消殺80%;消殺3次左右才能徹底根除。」
李永濤介紹,對於紅火蟻,農藥、粉劑其實是不解決根本問題的。噴葯、火燒可能看到表面都殺掉了,但其洞穴很深,很難根除。「現在我們通過一些餌劑進行殺滅,螞蟻吃了有毒的餌劑後就會在整個族群裡面傳播。這樣消殺的效果比較好。但即使是這樣,也要經過幾次、多次才能夠形成比較徹底的消殺。」
防範:
海關築牢「籬笆」 市民提高警惕
談到如何防範有害物種的入侵,李永濤認為:「首先仍需提高社會認識,加大宣傳力度。目前人們對入侵物種的安全意識仍然比較淡薄,不少入侵物種是由國內一些種植、養殖單位主動從國外引進的,沒有進行合理的風險評估和安全控制,導致某些引進的物種大量逃逸、繁殖。入侵物種對本地物種安全、生態安全、人類健康,特別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會構成極大的威脅,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
其次,李永濤建議要加快制度化建設,完善治理體系。「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與國際接軌,從物種引進的生態風險評價、信息網路構建、外來物種生態風險監測、建立多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調機制、完善責任追究和經濟賠償機制等諸方面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使物種管理工作系統化,法律化,提高科學性。」
第三點,李永濤認為應提高防治技術水平,提升資源利用率。「我們不僅要加強多學科的知識融合,取長補短以達到綜合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的目的,還要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各部位的機能進行研究,探究進行生態化、資源化利用,掌握合適尺度,變害為利。」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於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管理辦法》從三方面對加強源頭預防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規範引種管理。因品種培育等特殊需要從境外引進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水產苗種等外來物種的,應當依據審批許可權辦理進口審批與檢疫審批;二是強化口岸防控。海關應當加強口岸防控,對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外來物種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對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依法進行處置;三是加強境內檢疫。縣級以上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加強境內跨區域調運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植物產品、水產苗種等檢疫監管。
普查:
將形成入侵物種名錄清單、資料庫、標本庫
李永濤介紹,目前根據國家發布的外來入侵有害物種普查總體方案要求,在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和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具體指導下,全國性的外來入侵有害物種普查正在推進,從今年開始,各省(區、市)已陸續開展農業和林業外來入侵物種面上普查和重點調查工作,計劃通過3年時間,掌握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範圍、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基本情況,形成入侵物種名錄清單、資料庫、標本庫等普查成果。
李永濤表示,廣東省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經濟強省,物流人流活躍,水熱條件適宜,是外來物種入侵、蔓延的「主通道」和防控的「橋頭堡」。據統計,廣東省的外來物種已超過400種。目前廣東省已出台一系列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防控工作指導文件,正紮實推進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有效防控工作。
記者同時了解到,近日,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正開展廣州市林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市林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是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部署的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在廣州市落地實施的一項具體舉措。
據介紹,為落實廣東省林業局要求,統籌全市林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成立了林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同步推進市、區兩級林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本次林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對象涵蓋病害、蟲害、有害植物、陸生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普查範圍覆蓋廣州市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林業生產、經營、加工場所等地。目前,該普查工作正有序開展,已舉辦了廣州市林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培訓班,市級普查工作已經在市屬國有林場、轄區內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濕地等重要生態區域開展普查,區級普查工作由各區林業主管部門負責除市級普查範圍外的其餘區域的森林、濕地普查工作,預計今年年底前完成第一輪全面普查。
「通過開展普查,摸清外來入侵物種的發生種類、數量、分布、危害等基本情況,建立林業外來入侵物種資料庫,開展重點外來入侵物種危害風險評估,對保護廣州本土林業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有積極的作用。」 李永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