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一種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公眾普遍認為的老年疾病。但近些年,腸癌呈現顯著年輕化趨勢。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馬延磊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發病年齡小於50歲的青年腸癌(早發性腸癌)與發病年齡大於50歲的老年腸癌(遲發性腸癌)在腸道菌群譜、代謝譜、細菌酶基因譜改變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並基於「細菌—代謝物—細菌酶基因聯合」標誌物開發診斷模型,未來有望通過糞便樣本,實現對青年腸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篩查和精準檢測,進一步推動基於菌群的診斷策略在臨床一線的轉化和應用。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英國胃腸病學會官方期刊《腸道》(Gut)。
不可錯過早診「窗口期」
近些年,腸癌呈現顯著年輕化趨勢。據美國癌症中心估計,按照這個態勢繼續發展,青年腸癌發病率在未來15年將翻倍,20%的腸癌將發生在年齡低於50歲的人群。
2013年,上海市首次將社區大腸癌篩查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但主要針對老年人群。青年人群的腸癌通常是在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癥狀後,在就診時被檢查出來,但這時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早診「窗口期」。
「儘管腸鏡是發現腸癌的『利器』,但青年人群廣泛應用腸鏡做早篩獲益未必高於風險,過度診斷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負擔。」馬延磊告訴記者,「在20歲至34歲青年人中,大腸癌患者僅占患者總數的1%,在35歲至49歲年齡組,大腸癌患者僅占患者總數的6.8%。」
因此,探索開發更好的風險預測工具,以協助早期識別這類高風險青年腸癌患者,並建立更好的篩查策略,已成為目前青年腸癌臨床診斷研究的重點。
繪製青年腸癌菌群譜和代謝物譜
腸道微生物群是關係人體腸道健康與否的重要微環境。目前,眾多研究已證實,腸道微生態紊亂是大腸癌發生、發展的關鍵環境因素,並且老年人群的腸道微生物群與年輕人群差異顯著。
青年腸癌患者體內是否存在具有診斷價值特徵的病原菌譜和代謝物譜?這些菌群和代謝物是否是青年腸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針對這些問題,馬延磊團隊歷時4年,將共計549例中國青年腸癌患者、老年腸癌患者以及年齡匹配的健康人群相對照,進行糞便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測序分析,並根據多組學特徵構建隨機森林模型用於鑒別青年腸癌。
研究人員通過大樣本隊列在全球首次描繪了中國青年腸癌患者腸道菌群譜和代謝物譜。結果發現,青年腸癌患者的腸道菌群出現嚴重失調,糞便微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在菌群譜和代謝譜組成特徵上,青年腸癌也明顯區別於老年腸癌。
該研究還發現,青年腸癌多組學特徵主要表現為致病菌富集、紅肉飲食相關細菌富集以及色氨酸、膽汁酸和膽鹼代謝的增加;由紅肉飲食相關菌、膽鹼代謝物和細菌膽鹼代謝酶構成的反應途徑激活可能是青年腸癌發病的潛在干預靶點。另一方面,老年腸癌的特徵則表現為具核梭桿菌富集、短鏈脂肪酸過度消耗、乙酸/乙醛代謝向乙醯輔酶A代謝轉變。
為早篩早診提供策略和方向
研究人員為評價青年腸癌的多組學標籤分類能力,構建了隨機森林分類器模型。最終證實基於宏基因組、代謝組和細菌酶基因聯合標誌物的預測模型具有區分青年腸癌和健康人群的強大潛力,未來可用於青年人群的腸癌早期篩查。
「基於青年腸癌、腸道菌群譜和多組學特徵研究,可以對青年人預防腸癌提出一些健康提示。」馬延磊補充說,「首先應該避免高危因素,戒煙,不吃油炸食物,盡量少吃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食物。此外,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增加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的攝入,適當增加體育鍛煉及保持愉悅心情都很重要。」
該研究認為,青年人群提高預防腸癌的意識和能力非常重要。一方面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如果平時有腹部不適癥狀或者排便習慣及大便形狀改變,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並積極進行腸癌篩查。
「早期發現腸癌或癌前病變對改善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提高治療效果作用明顯。」馬延磊說,「這項工作為了解青年腸癌發病機制、探索適合青年人群腸癌早篩早診的方法提供了全新視角和方向。」
原文載於《醫學科學報》 (2022-08-26 第6版 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