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過去農村常見的「筍殼魚」是外來物種?為何它沒在國內泛濫呢?
我國的魚類資源種類非常豐富,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因為水資源豐富,同時冬季氣溫也不會太低,所以非常適合多數魚類的生存。
像近些年從不同國家引進了一些經濟魚類,就因為它們多數不耐低溫環境,目前也主要是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等地方養殖。就算有些已經在野外環境泛濫了,但卻難以到北方地區,原因還是因為北方冬天太冷了,河面一結冰它們就會被凍死。
那大家知道筍殼魚嗎?這估計是很多南方朋友比較熟悉的一種魚,因為在過去很多河流、湖泊和水庫里也有這種小魚,以前農村娃也沒少捕撈來吃,而近些年更是成為了市場常見的經濟魚類。
也由於十分常見,一些人甚至都一直以為它是我國本土的魚類,實際上它是一種外來物種。既然如此,那為何筍殼魚在國內沒有像其他的入侵物種那樣泛濫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存在感不強的筍殼魚
以前筆者也不相信筍殼魚是外來物種,因為小時候就常在野外捕撈、垂釣到它了。直到經過一番深入的了解之後才深信不疑,它真的是外來物種,只是存在感不強。
筍殼魚是我國民間對它的一種俗稱,它的學名叫尖塘鱧,是蝦虎魚中的一種。這種魚的故鄉在東南亞和澳洲等國家,也是當地一種較為名貴的淡水魚。
我國引進養殖筍殼魚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當時主要是在廣東、福建和廣西等省份養殖。因為當地的環境經常刮颱風,導致很多養殖場的筍殼魚逃匿到野外,而它的適應能力又很強,所以很快就在南方的很多水域都有這種魚的身影。
之所以在國內多叫它筍殼魚,而不是叫它的學名尖塘鱧,是因為它長得就很特別。這種魚身體似圓柱形,頭大尾巴小,並且看起來很像竹筍,甚至連上面的花紋都有點相似,所以就給它取名筍殼魚,容易記憶又方便傳播,非常的接地氣。
在國內很多人常把它當成是土著魚類,一來是它和我國的一些土著魚很相似,比如土布魚、老頭魚、沙虎魚等等魚的外觀就極其相似,如果不仔細觀察是很難去分辨的。
但是像我國土生的這些魚類一般個頭不大,都是小型魚類。而筍殼魚則能長到一兩斤重一條,養殖的個頭會更大。另外這種魚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它的膚色還會變化,在在應激狀態下體色變黑。這也是筍殼魚和我國土著的一些魚類最大的區別之一。
再加上這種魚不像羅非魚、小龍蝦、清道夫、食蚊魚等入侵物種那樣的危害大,而且數量也比較少,只在南方部分水域少量分布,所以一直以來存在感不強,這也導致了好多人不知道它是外來物種。
為何筍殼魚卻沒有在國內泛濫?
說起來也有點奇怪,筍殼魚是為數不多入侵「失敗」的一種魚類了。從80年代引進國內當成經濟魚類養殖已經有快四十年了,但這種魚在國內目前基本上還是以人工養殖為主,而野生的雖然也有,但是卻並不多。僅是在南方一些水域,有極少量野生筍殼魚零星分布,這又是為何呢?
實際上筍殼魚的生命力還是很強的,它在南方的水域基本都能生存,而且食物來源也廣泛。這種魚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主要是以水體中的各種小魚、小蝦、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產昆蟲以及昆蟲幼體為食。並且它還有較強的耐氧和耐飢餓能力,這也變相地為筍殼魚提供了生活保障。
而且筍殼魚的繁殖能力也不弱,它在2齡時達性成熟,然後一年可以繁殖2-3次,相對懷卵量為70~220粒,當然了個頭越大,產卵量就越多。而且產卵後到孵化出來,雄魚都會守衛在附近。
但即便如此,筍殼魚卻沒有像其他的入侵物種一樣展示出其超強的入侵特性,因為它在國內的天敵也不少。
第一個是自然界的天敵多。這種魚是肉食性的魚類,長得兇猛,可是國內水域愛吃魚的魚類也有不少,它的個頭也不算太大,自然就會被其他的肉食性魚類捕食,比如蛇魚、鱤魚等。就連它的魚卵也可能會被其他的小魚吃掉。
第二個是人類的過度捕撈。筍殼魚的肉質非常的鮮美,營養價值也很高,在南方是很受歡迎的一種高檔魚類。就算是養殖的也要賣到100元以上一斤,如果是野生的價格就更高了,所以好多人會為了品嘗它,或者是抓它賣錢,從而大量捕捉。
最後一點,就是它不耐低溫。筍殼魚在南方大部分的水域是能適應生長,但卻不耐低溫,當溫度低於10℃以後,就可能會被凍死了。而在南方很多地方冬季也可能會降溫到0℃,這樣一到冬季就被凍死了。
除此以外,就是筍殼魚捕食能力不強,它雖然是蝦虎魚的一種,但卻不會主動發起攻擊,一般都是等到食物經過時才將其捕食,而捕食能力弱的就一般不太容易泛濫。
再加上近些年好些水域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的污染,這樣進一步壓縮了筍殼魚的生存環境,自然它就更難以泛濫了。
其實吧,光憑它是一種美味的高檔魚類,就已經不太可能泛濫了。因為我國的人口眾多,而「吃貨」也很多,所以這也就註定了筍殼魚不太可能會泛濫了。
各位朋友們,你們家鄉野生的筍殼魚多嗎?你們喜歡吃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