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刷新最高穩態磁場紀錄
8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製的國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混合磁體在26.9兆瓦的電源功率下產生了45.22萬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穩態磁場,刷新同類型磁體的世界紀錄,成為目前全球範圍內可支持科學研究的最高穩態磁場。原世界紀錄是1999年由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創造,其混合磁體產生45萬高斯穩態磁場,已保持紀錄23年之久。
穩態強磁場是物質科學研究需要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是推動重大科學發現的「利器」。在強磁場實驗環境下,物質特性會受到調控,有利於科學家們發現物質新現象、探索物質新規律。
目前國際上有五大穩態強磁場實驗室,分布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中國。中國國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自投入運行以來,已運行超過50萬個機時,為國內外170多家機構提供了實驗條件,在物理、化學、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術等領域開展了超過3000項課題的前沿研究。
• 點評:這是中國科學實驗極端條件建設、世界強磁場技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作為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期待穩定磁場這類「大科學裝置」能夠為更多科研人員所用,發揮更大的價值,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
商業航天顯身手
【2】穀神星「一箭三星」成功發射
8月9日,星河動力航天公司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穀神星一號星光益彩號固體運載火箭,順利將泰景一號02星、平安三號衛星(泰景一號01星)和東海一號衛星送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泰景一號01、02星由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研製,主要用於提供商業遙感服務,其中泰景一號01星是平安銀行「星雲物聯計劃」的首顆對地遙感成像衛星,將與此前發射的「平安1號」「平安2號」共同支持平安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東海一號衛星由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製,主要用於驗證微小型偏振光相機多模式遙感探測技術。
• 點評:這是「穀神星一號」商業火箭連續三次成功發射,也是2018年成立的星河動力航天公司自2020年11月以來的第三次成功發射,開啟中國民營火箭的規模化商業發射交付新階段,為更多的低軌微小衛星上天提供可能。
【3】長征六號一箭16星成功發射
8月10日,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16顆商業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其中,眉山「天府星座」東坡01~07號、「河南一號」「西安航投一號」「浦銀一號」等10顆,是長光衛星公司分別與眉山環天公司、河南省自然資源廳、西安航空航天公司、浦發銀行(60000.SH)和浦銀金融租賃公司聯合研製的輕小型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分別用於智慧城市、衛星遙感監測預警、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遙感數據等服務。
「天津濱海一號衛星」「雲遙一號」04~08星等6顆是長光衛星公司和天津雲遙公司聯合研製的新型觀測小衛星,用於氣象預報、搜索跟蹤、火點監測、大氣探測等。
• 點評:一箭16星,商業衛星服務的發射需求,恐怕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像。在全社會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商業航天大有作為。
機器人三連發
【4】小米發布人形機器人CyberOne
8月11日,小米公司(01810.HK)發布其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身高177CM,體重52KG,通過音頻演算法和視、聽覺感測器,能感知45種人類語義情緒,分辨85種環境語義,搭載小米自研全身控制演算法,可協調運動21個關節,同時配備了Mi Sense視覺空間系統,可三維重建真實世界。CyberOne全身由5種關節驅動,峰值扭矩300Nm,最大支持21個自由度,並能實現各自由度0.5ms級別的實時響應,可充分模擬人的各項動作。
• 點評: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集成度較高、難度也較大,在金融、教育、公共服務、康護、零售、展覽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場景,在應對人類社會各項挑戰,特別是人力短缺、老齡化方面具有廣闊前景,但受制於技術和成本,距離量產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商湯科技推出下棋機器人
8月9日,人工智慧軟體公司商湯科技(00020.HK)推出其首個家庭消費級人工智慧產品,「元蘿蔔Sense Robot」AI下棋機器人,它共有26級棋力等級可匹配不同玩家,包含AI學棋、人機對弈、殘局挑戰等多種使用模式,不僅可以陪伴兒童、成人學習和對弈象棋,還獲得了中國象棋協會的認證,可進行行業象棋技術等級評測。
• 點評:一直深耕B端和G端的商湯科技,推出首個消費級AI機器人,同時也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人工智慧公司正加快布局C端市場。
【6】騰訊四足機器人Max過梅花樁
8月8日,騰訊公司(00700.HK)Robotics X機器人實驗室發布多模態四足移動機器人Max二代技術演示視頻,Max能夠在梅花樁上完成旋轉踏步、單樁跳躍、雙輪站立等高難度動作。
依託機器人視覺定位、地形識別、全向六自由度運動規劃、高精度模型預測控制等技術,Max能夠識別複雜地形,並實時規劃步伐,避免踩歪、打滑、摔倒等風險,過樁速度達到騰訊2021年3月發布的上一代機器人Jamoca的4倍。
騰訊 Robotics X實驗室於2018年成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機器人感知能力,靈敏運動、靈巧操控、智能體技術,致力於打造智能協作機器人。
• 點評:自2005年波士頓機器人推出Big Dog四足機器人以來,這一品類也成為諸多科技企業的發力方向,期待Max能早日從實驗室走進現實,在人機協作方面有更多突破。
【7】六部委:加快AI場景創新
8月12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健委等六部門發布《關於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慧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圍繞高端高效智能經濟培育、安全便捷智能社會建設、高水平科研活動、國家重大活動和重大工程打造AI重大場景,通過強化企業場景創新主體作用、鼓勵高校院所參與、創新專業機構等提升AI場景創新能力,加快推動人工智慧場景開放,加強人工智慧場景創新要素供給。
• 點評:AI技術由「虛」走「實」,場景應用是關鍵。本次指導意見堅持企業在場景創新全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聚焦場景創新中的開放不足、生態不完善等問題,樂見其成效。

南方周末研究員 袁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