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年齡最長的男性木村次郎右衛門享年116歲,他為何長壽?

2022年06月27日15:56:02 科學 1109

2013年木村次郎右衛門去世,享年116歲。據說他是史上有明確出生年月日和死亡年月日記錄的男性中活得最長的。那麼他長壽的秘訣在哪裡? 非小說作家比爾·布萊森的著作《人體大全》介紹了最新研究發現的七個不為人知的有關壽命的雜學。

(1) 體內裝有死亡倒計時的監測設備

1961年,賓夕法尼亞州南部費城威斯特研究所的年輕研究員倫納德·海弗里克,他發現了同領域幾乎無人可以接受的事實真象。其所培養的幹細胞,即實驗室而非在人體培育的細胞只能分裂約50次,然後不明原因地失去生存能力。幹細胞似乎被程序化為老化和死亡,這一現象被稱為「海弗里克極限」。對生物學來說,這是一個重大里程碑;首次表明衰老是在細胞水平發生的過程中。

此外海弗里克還發現,所培養的幹細胞可以冷凍並無限期儲存。如果解凍,衰老將從中斷的時間點恢復;顯然細胞結構里有著類似於聚合器,記錄著細胞被分裂的次數。細胞自身以某種特有的方式留存著記憶,對自身的死亡倒計時予以監測。因此種設想太過激進,以至於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被搞懵了。

染色體末端粒子(端粒)具有集積作用

海弗里克的發現隨後被擱置了近十年時間。後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小組發現,每個染色體末端系列特殊化DNA,又稱為端粒,充當著聚合器的作用。各類細胞每次分裂時端粒就會變短,直到達到所預定長度(因細胞類型而異),細胞就會死亡或變得惰性。通過這個發現,令「海弗里克極限」作為揭示衰老的秘密,突然變得真實可信並受到熱烈的歡迎。如此以來只要能有效阻止端粒的縮短,細胞老化就有可能停止。於是全世界老年學者都開始不再淡定。

防止衰老的關鍵因素在其他地方

可悲的是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發現縮短端粒只是衰老過程中的極小部分罷了。超過60歲,死亡的風險每8年會翻一番。猶他大學遺傳學家的研究表明,端粒的長度似乎只佔其額外風險的4%。2017年老年學家朱迪思·坎皮奇在醫學與健康新聞網站《Start》專欄發表觀點指出 「如果衰老單單只是端粒的錯,那麼衰老問題早就解決了。」

據了解,除了端粒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與衰老有關。端粒還參與了除了衰老之外的其他諸多過程。端粒的化學作用被調節到一種叫做端粒酶的酶中,當細胞達到了預定的分裂次數,端粒酶就會終止細胞壽命。

然而對於癌細胞,端粒酶就不指示細胞停止分裂,令其可以無限分裂增殖。由此提出了通過靶向細胞中的端粒酶來對抗癌症的可能性。換句話說不僅為了防止衰老,端粒顯然對治療癌症也同樣很重要。但遺憾的是,無論要搞清楚其中的哪種情況,都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2) 抗氧化的補充劑對抗衰老無效

雖然並不重要,但在衰老研究里常常被提及的兩個詞,就是「自由基」和「抗氧化劑」。 自由基是細胞在代謝過程中所積累的老舊廢物,是吸氧時所產生的副產品。正如某有毒物質研究學家的話,「衰老是呼吸的生化代價。」而抗氧化劑是中和自由基的分子,所以人們認為攝入大量的抗氧化補充劑可以對抗衰老;然而並沒有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持。

1945年,加州化學研究專家德納姆·赫爾曼從妻子訂閱的《婦女家庭雜誌》上看到了一篇關於衰老的文章後表示:「有關自由基和抗氧化劑作為人體衰老關鍵要素的相關理論研究,若不能有序展開,那麼幾乎大多數人就不會聽說自由基或抗氧化劑。」赫爾曼的想法並不僅僅是直覺,在隨後的研究也證明其是錯誤的。但這個提法似乎已根深蒂固無法抹去消失;導致現在僅抗氧化補充劑的銷售額每年超過20億美元。

2015年倫敦大學學院的大衛·詹姆斯在《自然》雜誌上說:「完全是荒謬萬惡的商業炒作。氧化和衰老的概念之所以無法抹去,是因為它永遠被想從中撈錢的人所追捧。《紐約時報》指出:「一些研究表明,抗氧化補充劑可能有害。」 2013年該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抗氧化劑和氧化還原信令》發表了這一則信息, 「服用抗氧化補充劑不僅不會降低許多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發病率,甚至某種情況下,還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美國補充劑問題

美國還有一個驚人的社會問題,即食品藥物管理局很少去監管補充劑。美國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刊登的文章指出「只要不包含任何處方葯,不會造成人員傷亡或嚴重傷害,補充劑製造商可以隨心所欲地銷售補充劑。商家對純度和功效沒有任何承諾保證,對劑量也沒有固定指南,也沒有關於服用產品時所產生的副作用方面的警告」。補充劑產品或許會有效,只是不需要去證明這一事實。"

可以說,德納姆·赫爾曼與補充劑行業毫無關係,也不是抗氧化理論的代言人,但他一生都遵循健康療法,即攝入大量維生素C和E抗氧化劑,吃大量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水果和蔬菜,而且沒有造成任何傷害;赫爾曼活到98歲。

(3) 40歲以後到達臟器的血液量會繼續減少

即便身體健康,也無人能擺脫衰老的命運。隨著年齡的增長,膀胱會失去彈性,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夠托得住;因此作為衰老的詛咒之一,人們無法將視線從廁所移開。此外,皮膚也會失去彈性,變得乾燥和僵硬;血管也容易破裂和堵塞不通。免疫系統也不像以前那樣及時捕捉入侵者;色素細胞數量大體會減少,剩餘細胞偶爾增加會形成污漬和肝斑;雖說稱為肝斑但與肝臟無關。與皮膚有直接聯繫的脂肪層也會變薄,使得老年人的身體更容易變冷。

更嚴重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每次心跳所噴射出的血液量逐漸減少。即使沒有得其他疾病,心臟最終也會衰竭,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於從心臟輸送的血液量減少,體內臟器所接收的血液也會減少;40歲以後,到達腎臟的血液量平均每年減少1%。

4) 女性更年期與卵子關係的真實情況

當女性閉經後可以真正感受到衰老的過程。大多數動物失去生育能力不久就會死亡,但人類女性絕經後還有著約三分之一的生命。

人類是唯一經歷閉經更年期的靈長類動物,這對於其他動物而言十分罕見。墨爾本的弗洛里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研究所正在利用綿羊研究絕經。理由很簡單,只有綿羊是與人類一樣有閉經更年期的陸地動物。另外至少有兩種鯨魚也有同樣的經歷,只是至今未明白為什麼這幾種動物會有更年期。困擾更年期的是可能帶來非常大的痛苦,約四分之三的女性閉經期間會感到潮熱或不適(癥狀是由激素變化引起的,通常感覺突然胸部以上到頂部的潮熱)。

更年期與雌激素下降有關,但目前尚無專項的檢測。 羅斯·喬治在網路雜誌上發表文章說,當女性即將進入閉經更年期時(一般為更年期前兆階段),最明顯特徵是月經變得不規則,而且經常感到「渾身不對勁」。

更年期和衰老本身一樣,為什麼會發生至今仍是一個謎。關於這有兩種理論觀點被提出,分別以「母親說」和「祖母說」的漂亮名字而聞名。根據「母親說」,女性上了年紀,原本就危險和困難的分娩會變得更嚴重。換句話說,更年期可能是一種保護策略;即可以專註於維持自身健康,而不再因分娩而疲憊或分心,並在孩子最充實的年齡時完成育兒。 這自然就引發後者「祖母說」,即有理論認為,婦女中年絕經是為了幫助孩子撫養孩子。

至於說女性絕經是因為盡量儲存卵子,這是編造的話。卵子是有的,雖然並不是很多,但足以可以受孕。換句話說,導致閉經更年期的過程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卵子的枯竭(儘管許多醫生似乎都這麼認為);只是無人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閉經。

(5) 活到110歲的概率是700萬分之一

紐約阿爾貝托愛因斯坦醫學院2016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無論醫療技術如何進步,超過115歲的人都會更少。另一方面,華盛頓大學的生物老年學家馬特·凱瓦林認為,現代年輕人通常會比現在壽命活得長50%。而加州山文大學SENS研究基金會的首席研究員奧布里·德格雷博士則認為,現在活著的人中有人甚至可以活到一千歲。 猶他大學的遺傳學家理查德·科森(Richard Corson)則提出,至少從理論上講壽命可以延長。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為止,大約每10,000人中只有一個人可以活到100歲;至於超過百歲的人,因為人數實在不多所以不很清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老年學研究小組正在對世界上所有超高齡名人——即那些剛過110歲生日的人——進行跟蹤調查。

然而由於世界上大多數的記錄草率,許多人出於各種原因認為他們比實際年齡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批准那些希望加入這個頂級會員俱樂部的人時,往往持謹慎態度。目前大約70名有確鑿證據的超高齡老人已被記錄在案,但這個數字可能只是整個世界實際人數的一半。

我們每個人過自己110歲生日的幾率大約是700萬分之一。女性會有明顯優勢,比男性幾率高出10倍。有趣的是自古以來女人就比男人活得長,男人在分娩時不會死,這有點奇怪;此外在歷史大部分時間裡,男性在護理病人時接觸感染的機會也很少。然而在歷史任何時代,在任何被調查的社會裡,女性平均壽命都比男人長几年。 而且即使現在接受幾乎相同的醫療護理,情況也仍然沒有改變。

117歲,每天吃兩支煙,每周吃一公斤巧克力

被稱為現代最長壽的人是來自法國阿爾勒的珍妮-路易絲·卡爾曼(雅娜·卡爾芒),她於1997年去世,享年122歲零164天。她不是第一個達到122歲的人,之前還有116歲、117歲、118歲、119歲、120歲和121歲的人。卡爾曼一生過著悠閑的生活。父親是一位富有的造船工程師,她的丈夫是一位成功的實業家。她從來沒有工作過,比丈夫多活了半個多世紀,比她唯一的女兒多活了63年。卡爾曼一生都抽煙,直到117歲才戒煙;每天仍會抽兩支,每周吃一公斤巧克力,臨終前還能活動,身體健康。自從上了年紀後,她經常會微笑著吹噓,「我從來沒有皺紋,除了椅子上現出的一根以外。」

卡爾曼曾因一筆交易中錯誤的判斷而成為受益人,這很有趣。1965年當經濟困難時,卡爾曼向一位律師承諾,如果他每月支付2500法郎,自己死後就會把公寓交給他。當時卡爾曼已經90歲了,所以對律師來說這是一筆相當不錯的交易。然而,在簽訂合同30年後,律師在卡爾曼之前去世,最終他未得到公寓卻持續向卡爾曼支付了超過90萬法郎(約合184,000美元)。

(6)80歲以後,基因是關鍵

世界有明確生死年月日記錄的最老老人,日本的木村次郎右衛門於2013年去世,享年116歲零54天。 木村作為郵局職員過著平靜的生活,在京都附近的一個村莊里度過了很長的隱居生活。

過著健康的生活,數百萬日本人都是如此;可木村為什麼比其他人都活得久呢?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家庭基因似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丹尼爾·利伯曼告訴我們,80歲後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再之後則完全與基因有關。根據紐約市立大學名譽教授伯納德·斯塔爾的說法,「確保長壽的最好辦法就是選擇父母。在撰寫本文時,世界上有明確記錄的壽命達115歲的老人,有3名(兩名日本人和一名義大利人);3名114歲的人(兩名法國人和一名日本人)。

(7) 獨自生活會縮短壽命

從各種尺度來看,有些人的壽命會比預估的要長。根據喬·馬切特的著作《疾病由氣而來的科學》,哥斯大黎加人只擁有大約五分之一的美國個人財產,儘管他們的醫療保健水平不高,但長壽。此外,尼科亞半島是哥斯大黎加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儘管肥胖和高血壓的比例相當高,但他們的壽命最長。此外,他們的端粒比其他人要長, 一種說法認為,親密的社會紐帶和家庭關係令他們受惠。

世界上年齡最長的男性木村次郎右衛門享年116歲,他為何長壽? - 天天要聞


有趣的是,如果寡居或者每周見孩子的次數連一次也達不到,那麼長期端粒的好處就會消失。 驚人的事實是,建立一段充滿愛的良好關係可以改變物理DNA。相反,根據2010年美國研究,無法建立這種關係,無論原因如何,其死亡風險都會增加一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我國又發現一新物種,僅25隻!而且它們竟然是盲的 - 天天要聞

我國又發現一新物種,僅25隻!而且它們竟然是盲的

科研人員在長江上游烏江流域一溶洞地下河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一魚類新物種,並以其發現地將其命名為「貴陽金線䰾(bā)」。這一新發現5月14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動物系統學與演化》上。這是科研工作者拍攝的「貴陽金線䰾」。(周佳俊 攝)新物種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生物多樣性監測所工程師周佳...
真空鍍膜的原理揭秘:技術基礎、工藝流程與行業應用 - 天天要聞

真空鍍膜的原理揭秘:技術基礎、工藝流程與行業應用

真空鍍膜的定義和重要性真空鍍膜是一種在低壓環境下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材料沉積到基底表面形成薄膜的工藝。通過這種技術,可以實現高純度、高精度的薄膜沉積,使其具有特定的光學、電學、機械等性能。因此,真空鍍膜在現代工業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禽流感病毒的遺傳分析:揭示其進化和潛力 - 天天要聞

禽流感病毒的遺傳分析:揭示其進化和潛力

禽流感病毒(AIV)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對全球家禽產業和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對禽流感病毒的遺傳分析成為研究熱點。本文將探討禽流感病毒的遺傳特徵、進化途徑以及其對未來的潛在影響。一、禽流感病毒概述禽流感病毒屬於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屬。
《科普時報》版:全息技術:超越現實感的三維成像 - 天天要聞

《科普時報》版:全息技術:超越現實感的三維成像

當下,全息技術在醫學影像學、工程設計以及娛樂領域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應用,但要實現更廣泛的應用仍需克服一些挑戰。例如,高成本是制約全息技術廣泛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進一步降低設備價格以及製作成本。
山東發布《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 天天要聞

山東發布《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5月16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山東省濟寧微山縣微山湖舉辦。活動現場發布了《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黃河三角洲位於黃河入海口,是我國近原生態大河河口,保存了完整的陸、海、河三角洲生態系統,擁有中國乃至世界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黃河流域生態健康的「晴雨表」...
NVIDIA Omniverse:引領 AI 和元宇宙的未來 - 天天要聞

NVIDIA Omniverse:引領 AI 和元宇宙的未來

導讀:不久前的 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 大會上,黃仁勛曾公開表示,AI 將為數據中心、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生命科學三大領域帶來革命性顛覆。人型機器人降至1萬至2萬美元將是未來必定的趨勢,因為全球科技企業都在加大該方面的投入,包括 NVIDIA 也成立了機器人實驗室。「我們需要一個模擬引擎,以數字的方式為機器...
「燃燒之路」展探索人類連通技術與精神的可能性 - 天天要聞

「燃燒之路」展探索人類連通技術與精神的可能性

展覽「燃燒之路」正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展出。「燃燒之路」是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第三屆獲獎策展小組甘瑩瑩和周一辰的展覽項目,將展至6月16日。 策展人甘瑩瑩和周一辰在展覽「燃....
面對海量數據 上海天文學家通過人工智慧「挖」到重要發現 - 天天要聞

面對海量數據 上海天文學家通過人工智慧「挖」到重要發現

圖說:研究過程藝術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檯面對海量的天文數據,人工智慧成為天文學家的得力幫手。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葛健帶領的國際團隊通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方法,在國際斯隆數字巡天項目第三期釋放的類星體光譜數據中,「挖」到重要發現。葛健介紹,宇宙冷氣體和塵埃中的「中性碳吸收體」,是研究星系...
杭州上空掉落隕石?多位網友拍到!最新回應 - 天天要聞

杭州上空掉落隕石?多位網友拍到!最新回應

5月16日傍晚,記者接到網友報料說,6點55分左右,杭州上空好像掉了一個隕石。幾乎同一時間,微博上也有網友發出了類似的內容。究竟是不是隕石?還是火流星?它又去了哪裡?記者聯繫上了杭州市天文學會講師牟新翔,他表示,經過杭州市天文學會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顆火流星。 從大家的交流中,牟新翔得到了以下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