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8時51分,恭喜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實現我國太陽探測零的突破。這標誌著我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
羲和號」名稱取義「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象徵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
羲和是太陽女神,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學家和曆法制訂者。中國部分學者認為:羲和、常儀是同為一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變也」。因此,羲和也是一位日月女神。
在山東省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天台山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老母廟——這座老母廟祭祀的是我們的先祖太陽神羲和,當地人稱羲和老母,這在全國眾多的老母廟中尚不多見。
老母廟
羲和是羲氏和和氏的並稱。傳說,堯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兩對兄弟分駐四方,以觀天象,並制曆法。
羲和被稱為是日神,因為為太陽是由她生下來的,在時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變成「日御」,在後來的不斷演化發展中,羲和又作為太陽神話、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確地承擔了文化的功能載體,並集中表現在古詩詞文化環境中的運用上。
劇《山海經》所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於是羲和首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而前。她是人類光明的締造者,是太陽崇拜中至高無上的神。
日母
劇郭璞引《歸藏·啟筮》,『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意思大致日母羲和主職太陽們從東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時間觀或許正由太陽東升西落的運轉而來。
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時,其後世遂為此國。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運轉之於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暘谷虞淵也,所謂世不失職耳。」日母羲和主職太陽們從東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時間觀或許正由太陽東升西落的運轉而來。
日御
但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遂又有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神話。郭璞注所言堯立羲和之官,當典出《尚書》,此詳後論。據此可推知:日母羲和神話在前;《尚書》堯立羲和之官在後;此後,借用《尚書》歷史羲和,用以名羲和之後世為羲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