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9月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出席活動時介紹:中國載人航天有一套環境控制及生物保障系統,能保證人在太空中生活及進行科學實驗,以前是攜帶式,現在空間站是再生式,未來可能會有「太空農場」,在上面種莊稼、種植物,形成生態式的系統。引髮網友熱議。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回望人類開拓史,已走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旅程,而作為視聽技術的「電影」誕生,則超過了一個世紀。回溯百年銀海,人類在科幻世界的開拓之旅,同樣跌宕起伏。
下面,我們就選取幾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登月科幻電影,它們反映了人類對月球認識的進步,同時也深深打上了當時科技水平的烙印,對照嫦娥四號的登月壯舉,可以說相映成趣。
電氣時代:一發炮彈上月球
1902年,剛剛20出頭、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翻譯了一部科幻小說。而同年,在歐洲大陸,比魯迅年長20歲的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則把這部小說拍成了電影。這部「年度圖書」便是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
這部寫於1865年的小說,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嚴謹的科學構思,描述了人類登月的場景,使用的是機械動力,用大炮把人類發射到月球上去。因為凡爾納創作這部小說時,正值電氣時代拉開帷幕,反映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成果。
《從地球到月球》出版30年後的1895年,電影誕生。而電影在它7歲生日的時候,迎來了第一部科幻類型片,這便是文章開頭喬治·梅里愛的改編電影《月球旅行記》。頗為姻緣湊巧的是,人類一部科幻電影,便選擇了登月題材。
《月球旅行記》當時發行了黑白版和手繪彩板。從影片的劇照可以看到,20世紀初人類想像中的月球,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而它也是史上第一部使用特效的影片,其瑰麗的場景,透射出電氣文明時代的流光溢彩。
原子時代:2001太空漫遊
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第一次把人類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留下了那句「月球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當時登月的場景是電視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懷疑論者認為是在好萊塢攝影棚偽造的。
原因是就在前一年,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剛拍完一部登月題材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影片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特效,並且與美國宇航局NASA合作,成就了電影技術與太空探索互相促進的美談。
作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2001太空漫遊》雖然改編自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並且不免帶有原子時代的鮮明烙印,但是影片的觀念卻十分超前,比如視頻電話、手機、人工智慧等,都在影片中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
難能可貴的是,《2001太空漫遊》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背景下,庫布里克把原始人類文明、當代科技文明和未來人類歸宿,以宏觀壯闊的氣魄與微觀纖毫的思辨,抒發了原子時代人類的「天問」。
基因時代:克隆人上太空
2009年,一部獨立小成本的科幻影片,掀起了當時社會上對人類倫理學的思考。導演鄧肯·瓊斯是搖滾名宿大衛·鮑伊之子,影片的名字叫作《月球》。這部登月題材的影片,背景放在月背的能源開採,而視角聚焦在克隆人問題上。
與之對應的現實是,2001年人類基因圖譜的初步分析結果公布,宣告了一個「基因時代」的來臨。然而科技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不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基因技術在日臻成熟的同時,也在屢屢試探人類倫理學的邊界。
影片《月球》正是探討了一個問題:假如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進行月球探測這一高度危險的工作時,人類不需要自己親自上陣,而是由克隆人替代完成,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雖然這個問題還有待社會學家、倫理學家解釋,但影片給了一個溫情的答案——克隆人具有和我們一樣的真真切切的情感。要知道,這可是人類自我真實的重要指涉之一啊。(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