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探路:清華「魔鏡」解析生命奧秘

2021年04月22日20:33:07 科學 1607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記者全曉書 李宓 高蓓)生命離不開蛋白質。如何使用和發展先進技術手段來觀測這些納米級別的小小世界,一直是科學界聚焦的前沿領域。

2011年,中國開始籌建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清華大學作為該設施的一個重要基地,在過去十年里建成了世界上領先的冷凍電子顯微鏡(以下簡稱「冷凍電鏡」)平台。藉助這一優勢,中國科學家在蛋白質結構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

比如,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帶領團隊對細胞核內負責遺傳的剪接體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連續登上國際頂級期刊;清華大學教授隋森芳帶領團隊將植物捕獲光能的蛋白質複合體的重要結構解析出來。

「人體里有幾十萬種不同的蛋白質、核酸以及它們所形成的複合體,它們就像一台台很小的分子機器。如果能夠搞清楚它們由哪些零件組成,以及這些零件如何裝配,對於理解分子機器本身怎樣工作,以及如何維修故障機器都有重要意義。」清華冷凍電鏡平台主要建設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說。

本世紀頭十年,冷凍電鏡還是一門不被看好的小眾技術。正是在這一時期,清華決定起步建設冷凍電鏡平台,為中國生命科學的發展贏得了寶貴先機。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對於過去十年中國在冷凍電子顯微學這個領域處於世界較為領先的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宏偉說。

十年探路:清華「魔鏡」解析生命奧秘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蛋白質研究技術中心冷凍電鏡平台科研人員通過計算機處理冷凍電鏡圖像。新華社記者吳夢攝

冷凍住生命的奧秘

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問世,科學家自此可以觀察到細胞內部結構。然而,在觀察蛋白質大分子等天然狀態的生物樣本時,電子顯微鏡卻無能為力。

王宏偉解釋說,生物樣品含水,但電子顯微鏡內部一般為高真空狀態,生物樣品放置其中,水分會很快蒸發。「這就好比我們觀察木乃伊,看到的並不是人體的天然狀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科學家逐漸發展出冷凍電鏡技術,但離成熟應用還有很大差距。結構生物學家更多使用X射線晶體學,但問題是很多複雜大分子物質難以獲得晶體。

過去十幾年,冷凍電鏡技術不斷進步,猶如向厚重的生命迷霧投下了一束光。2017年,三位發展冷凍電鏡技術的科學家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我們把生物大分子溶液滴在直徑只有3至4毫米的金屬載網上,形成一層非常薄的水膜,然後在毫秒之間把它冷凍到液氮溫度(-196℃以下)。因為速度非常快,生物樣本里的水分無法結晶,也來不及蒸發,而是形成一層薄冰。我們再把這樣的樣本保持低溫放置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獲得它們的內部結構了。」王宏偉說。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們憑藉冷凍電鏡技術對新冠病毒進行了一系列重構和研究。比如,清華大學王新泉和張林琦團隊藉助冷凍電鏡,解析出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一些關鍵氨基酸位點的突變。

「根據這些位點突變,科研人員可以評估、改造或設計藥物和疫苗,使其特異性更強。」王宏偉說,服務現代生物製藥是冷凍電鏡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十年探路:清華「魔鏡」解析生命奧秘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吳夢攝

一輩子一次的機會

回憶起十年來回國建設冷凍電鏡平台的經歷,王宏偉感慨:自己所得一直超出期望。

2001年赴美做博士後,2009年成為耶魯大學助理教授並組建獨立實驗室,王宏偉原本可以沿著既定軌道早一步實現自己的學術夢想。2009年底,王宏偉回國探親,在母校清華遇到了時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施一公教授和自己的導師隋森芳院士,兩位邀請他回國建設一個世界頂級冷凍電鏡中心。

2009年,亞洲首台冷凍電鏡在清華安裝落成,但這項技術的走向尚不明朗。西方同行甚至質疑,冷凍電鏡設備未來有沒有人用?

「確確實實,我經過認真的思考。一個世界頂級的冷凍電鏡中心,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能是一輩子才有一次的機會。」這位從1996年進入清華讀博就一直從事冷凍電鏡研究的科學家回憶說。

2011年,王宏偉辭去耶魯大學的工作,回到清華,從人員到設備,從頭籌備。

2014年,清華基地冷凍電鏡設備基本到位,中國一躍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更令王宏偉高興的是,恰恰就在這一時期,冷凍電鏡技術從硬體到軟體的多方面突破大大提升了這一技術的效率和精度。

在技術革新浪潮帶動下,清華冷凍電鏡平台主管雷建林教授開發了一套數據自動收集軟體。「之前,研究人員要坐在顯微鏡前一張一張手動去拍照片,每一張都要人工調好相關參數。一個項目收集一套數據,需要拍攝幾百到上千張照片,科研人員在顯微鏡前一坐就要好幾天。」王宏偉說。

「現在,只要花兩三個小時挑選樣品、設置參數,後邊的事情就可以全部交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顯微鏡的穩定性也更強。」他說。

十年探路:清華「魔鏡」解析生命奧秘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第一台冷凍電鏡設備。新華社記者全曉書攝

花時間磨自己的刀

目前,清華冷凍電鏡平台共有十多台設備,包括4台300千伏的高端設備,所有設備24小時滿負荷運轉,每個月可以完成兩三百個項目的數據採集。

「即使這樣,還不足以滿足需求。我們面對的用戶從原來的結構生物學領域拓展到細胞生物學、甚至神經生物學領域,未來可能會有臨床醫生使用我們的設備。所以需求會越來越大。」王宏偉說。

清華冷凍電鏡平台不僅面向國內用戶,而且從建設之初就向全球開放。過去十年來已為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科研團隊提供服務。

「清華基地幾乎每年都會組織一到兩場面向全球的技術培訓班或學術交流會,很多人通過我們的培訓班和學術會議,對冷凍電鏡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為建設他們自己的冷凍電鏡中心和更好地使用冷凍電鏡技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王宏偉說。

不過,王宏偉很清楚,想要保持創新的優勢和活力,僅靠增加幾台設備是不行的,還需要克服一個重大短板——中國目前還沒有能力生產自己的冷凍電鏡設備。中國所有科研單位使用的冷凍電鏡設備,小到一個螺絲釘,大到最複雜的電子槍元件,全部來自國外廠家。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王宏偉指出,他的團隊一直在研究開發原創性的冷凍電鏡技術和方法,包括創新型的儀器和設備。

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王宏偉認為,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凍電鏡工具和方法,應該成為下一步布局的重點。「以前,我們從別人那兒買刀,砍柴的成果很明顯。現在,我們要花時間磨自己的刀,去砍更多的柴、更好的柴。」(參與采寫:陳昊佺、吳夢)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 天天要聞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龍虎網訊 (通訊員 徐陽 記者 丁玉珏)5月24日,2025年江蘇省暨南京市「全國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師範大學順利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子建等國家科技尖兵,來自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學者、科技科普工作者代表齊...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布,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 天天要聞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布,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5月24日,奉賢新城在水一方科幻館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少年科普盛宴——「未來學院·科幻奇旅」十萬個為什麼探索實踐活動。活動以「科幻+科普」為核心,通過沉浸式漫行、互動打卡、科技體驗等形式,帶領100名青少年在1公里的環線旅程中,感受科學魅力,點燃探索熱情。活動中,在水一方科幻館與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共同發布...
徐匯區去年新增三家科普基地,科技節喊你來打卡 - 天天要聞

徐匯區去年新增三家科普基地,科技節喊你來打卡

伴隨著稀宇科技和階躍星辰自主研發的AI大模型合作生成的開場視頻,2025年上海市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暨徐匯區科技節啟動儀式昨天在漕河涇會議中心舉行。2024年徐匯區新增1家市級科普基地(上海核工院核能科技館)和2家區級科普基地(復旦大學「病原生物科學館」、中國海誠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輕·博物館」)。三家科...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放日來了!現場變身「科普狂歡現場」 - 天天要聞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放日來了!現場變身「科普狂歡現場」

5月24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2025公眾開放日來了,也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園區開放的第三年,超過1500位公眾深度參與這場科普嘉年華,創新歷史新高。科學家現場作報告本次活動設置2場科普報告,2大科技展館,3大科技主題展
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激活設計的「蘇州磁場」 - 天天要聞

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激活設計的「蘇州磁場」

2025年5月24日,以「青苔智上,萬物生長」為主題的2025青苔國際設計節在蘇州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盛大啟幕。300多位行業領袖、設計大師與跨界先鋒齊聚於此,共同見證全國首個「青苔智能設計垂類集合大模型」發布;多家產業進行產業合作簽約協議,中工設計科學實驗室正式亮相。這座佔地535畝的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正憑藉過去...
YYT 0681.18-2020 無菌醫療器械包裝測試儀 - 天天要聞

YYT 0681.18-2020 無菌醫療器械包裝測試儀

YY/T 0681.18-2020 規定的是用真空衰減法無損檢驗無菌醫療器械包裝泄漏的試驗方法,相關測試儀的信息如下:測試原理將測試儀主機連接到用於容納被測包裝的測試腔內,對測試腔抽真空,使包裝物內外形成壓力差。
對話科學大咖|江寧:未來「腦機介面」設備或將人手幾台,成都有明確的技術優勢 - 天天要聞

對話科學大咖|江寧:未來「腦機介面」設備或將人手幾台,成都有明確的技術優勢

人口老齡化加深,老年健康和老年疾病防治成為廣受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為了加強老年性疾病的臨床研究,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特聘研究員、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系統研究室主任江寧加入了研究行列。他的團隊研發的腦機介面設備將對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肌少症、腦膠質瘤等疾病的治療帶來利好。5月24日下午,「科學大講堂·我們的...
MIM工藝中使用氣霧化316L不鏽鋼粉末 - 天天要聞

MIM工藝中使用氣霧化316L不鏽鋼粉末

在金屬注射成型(MIM)領域,氣霧化與水霧化工藝製備的 316L 不鏽鋼粉末因製備原理差異,在粉末特性、工藝適配及終端產品性能上呈現顯著區別。結合工程實踐經驗,從材料特性到生產應用的技術優勢可系統性解析如下: 一、粉末物理特性的工程化差異
硬核!用「疼痛」敲響生命警鐘 | 全國應急科普場館巡禮 - 天天要聞

硬核!用「疼痛」敲響生命警鐘 | 全國應急科普場館巡禮

「安全規則不是寫在牆上的標語,而是用血淚換來的生存指南。」在保信安全體感實訓基地的觸電體驗區,記者手握模擬設備,一股刺痛感瞬間從指尖竄至全身——這是10毫安的安全電流,僅為日常觸電事故的百分之一,卻足以讓人終身難忘。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座位於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興產業園區的沉浸式安全體感實訓基地,親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