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憋了好幾天的屎,最後都去哪裡了?

便秘的朋友總是會有這樣的疑惑:

自己好幾天才會排一次大便,那些沒拉出來的屎都去哪裡了?不會真的像傳言中說的被腸道「吃」掉了吧?

其實有這樣疑惑的人不在少數,畢竟慢性便秘患者的排便頻率普遍都是3、4天一次,甚至還會拖到一個周以上。

那麼長時間沒有上大號,身體里攢了好幾天的大便到底去哪了?


今天就由趙青川教授,來為我們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01

大便的形成過程


要了解未排出的大便去向,首先要來看看大便的形成過程。

便便的本質其實就是我們吃進去的、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水分、細菌、腸道脫落的粘膜細胞等物質組成。

我們身體的消化系統就像是一座高效運轉的工廠,它的運轉模式是這樣的:

食物由嘴巴進行初步加工後→沿著食管進入到胃部→再經由胃部和小腸的消化大部分的食物不能被身體吸收的食物殘渣攜帶水分、電解質、部分細菌、腸道脫落的粘膜細胞等物質流轉到大腸形成大便的最初形狀。

圖示:腸道細菌微生物組

此時,這些新生大便還是液體的狀態,其中的水分含量很多。

但是在大腸內,新生大便會被大腸吸收掉一部分的水分和電解質,完成一個由液體大便到香蕉狀大便的塑形過程。

而這些塑形成功的大便,會隨著腸道運動,從結腸到達直腸,然後先儲存在直腸裡面,待大便數量足夠時,會觸發排便的神經反射,由內外括約肌放行,將大便排出體外。

這就是正常大便從形成到排出的整個過程。

但是對便秘患者而言,這個過程卻不太順利,尤其是在大腸部位。


02

慢性便秘的發病機制


為什麼就是都是同樣的消化(造糞)機制,有些人的便便從形成到排除就一帆風順,有些人的便便就歷經層層坎坷,最終還「消失不見」呢?

其實這跟慢性便秘的病理機制有很大的關係


1、結腸運輸緩慢

如果有人問人體最長的部位是哪裡,那麼毋庸置疑,就是大腸。

我們的大腸大體上分為結腸與直腸,其中結腸的總長度約為1.38米,直腸的長度約為0.12米。

圖源:便秘真實世界研究

食物殘渣在經由小腸的消化後,就會轉入大腸的結腸部位。再由結腸部位吸收大便中多餘的水分,為大便塑形成香蕉狀。

至於直腸,就成了一個儲存塑形好的大便的「大便庫」。而腸道運動就像是一個物流,會將塑形好的大便,從結腸運往直腸的「大便庫」中。

而現實中,任何物流快遞都可能會遲到,更何況是不受人腦主觀控制的腸道。

圖源:便秘真實世界研究

一般而言,正常人將大便從結腸運往直腸的過程只需要1天的時間,而便秘的患者,因為結腸運動緩慢,這個過程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長。

看到沒,有些便便,在路上的時候,就已經慢別人好久了!

對於這種情況,醫學上稱之為慢傳輸型便秘。


2、排便的反射異常

便秘患者排便不暢,還有可能是存在排便反射異常的情況。

根據正常的排便反應,經由結腸吸收水分,塑形成香蕉狀的大便會因為腸道運動,被運輸到直腸這個「大便庫」中。

大便儲存在直腸裡面,大腸就會觸發直腸裡面的神經感受源,神經感受源會將排便的感覺上傳到大腦。

圖源:網路

然後由大腦發出指令,按排肛門括約肌,盆底的肌肉,直腸的肌肉協同合作,直腸的肌肉用力,將大便擠出直腸。再由肛門括約肌鬆弛,將大便排出體外。完成整個排便行為。

如果排便的反射異常,排便的肌肉運動不協調,腸道神經系統運行異常,就會導致排便困難,這種情況叫做出口梗阻型便秘。

這時候的大便,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堵在直腸出不來了。

圖源:便秘真實世界研究

但是因為直腸內的空間有限,沒有被排出的大便一部分就會返回至結腸,堵在結腸中,繼續被結腸吸收水分,直到變得又干又硬,從軟黃的香蕉便變成黑硬的堅果便。

等到下一次要排便時,就會更加難排。

有時候,對於健康人而言,排便這件事其實也不是那麼順利。

想排便時,大腦會判斷當下的時機適不適合進行排便行為,比如說開會時,旅遊找不到衛生間時,甚至會因此強行忽略或拒絕由直腸神經感受源傳遞而來的「便意」。

圖源:網路

這時候的直腸叫囂著「要拉屎」,而大腦只能強忍這便意,告訴括約肌要堅持住,千萬不能拉。

憋便也會導致大便返回至結腸,然後被結腸吸收水分,變成黑硬堅果便,之後想排,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經常性憋便,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便秘的發生。


03

便秘時大便都去哪了?


根據上面的消化運行模式、腸道排便模式以及便秘發生機制,很明顯,便秘時好幾天沒有排出的大便還是在你的腸道中。


它可能是在慢慢悠悠由結腸去往直腸的路上(慢傳輸型便秘);

也可能是在好不容易到了直腸後,在與肛門括約肌一門之隔的地方出不去(出口梗阻性便秘);

甚至有可能,以上兩種情況同時發生(混合型便秘)。


這些便便的具體情況和便秘類型,還需要專業的醫生在經過專業檢查後,才能明確其具體情況。

而便便們在被肛門括約肌拒絕後,傷心的返回結腸,它們被結腸不斷的吸食水分,由「小鮮便」變成了「老臘便」,一直等待下一次被排出的機會。

圖源:便秘真實世界研究

而便便也不是好欺負的,這些「老臘便」長時間在腸道停留,在細菌的作用下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如甲烷、酚、氨等。這些物質部分吸收後擴散至中樞神經系統,有可能會影響人體的大腦功能。

而那些「憋便」行為,輕則影響下一次的排便質量,重則轉為便秘,可能還會引發身體的一系列不良反應。

圖源:便秘真實世界研究

所以,無論如何,不要「憋便」,有便就排,且行且珍惜。


全文總結:

1、腸道不會自行消化大便,只會默默吸食大便中的水分。

2、我們的人體就像是一座大型工廠,胃部和小腸負責大便的初步製造,大腸中的結腸部分負責塑形和運輸,直腸負責儲存,大腦神經會安排肛門括約肌、盆底肌肉群等進行排放。

3、便秘的病理機制是因為,腸道運輸過程可能緩慢,排便神經和肌肉群可能存在異常。

4、健康人經常憋便,也可能會導致便秘。

5、便秘了好幾天的屎,哪也沒去,還在你的腸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