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內心強大的人,情緒都很鬆弛

這兩年網上有個梗:「一生都很關鍵的中國人」。

每到一個階段,我們總被告知:關鍵時刻,千萬別放鬆!

上學很關鍵,一懈怠就輸在起跑線;工作很關鍵,一不小心就完蛋。

且不說一些人生大事,就連日常的吃喝拉撒,都不敢掉以輕心。

如此小心翼翼地活,壓抑久了,碰上點事兒就容易崩潰。

其實,不止咱中國人。

美國心靈導師邁克爾·辛格,就在著作《清醒地活》中寫道:

「為了確保順利,緊張忙碌,內心紊亂,是大多數人的現狀。」

作為世界級冥想大師,邁克爾·辛格發現:

「人的情緒,由一定程度的焦慮、恐懼、愛以及不安全感構成。」

你越在意自己的喜怒哀樂,越容易緊張,越緊張就越容易痛苦迷茫。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拿「注意力」去餵養它。

只要不回應,所有的緊張、難過、悲傷、憤怒……都會慢慢枯萎。

邁克爾將畢生探索的經驗,濃縮進了《清醒地活》這本書。

如果你也常常緊繃焦慮,這本書或許是你的救贖。

1

太緊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在書里,作者先講了個小故事。

一天,有個人的胳膊扎入了一根刺,碰到就疼。

但這人不去拔刺,而是想盡辦法不被碰到胳膊上的刺。

他睡覺,不敢翻身;吃飯,不敢亂動。

最誇張的是,因為這根刺,他甚至不敢出門。

一會兒怕有人撞到他,一會兒怕行動上的不便。

總之,自從胳膊被扎後,他就緊張得不得了,甚至做夢,都夢見胳膊血流不止。

慢慢地,焦慮與恐懼霸佔了他的全部生活,他整個人毫無快樂可言。

作者說:害慘他的,根本不是刺,而是內心的緊張。

他進一步分析道,這世上有很多刺,你左右不了它們會不會刺痛你。

就像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碰上麻煩事,遇到亂七八糟的人。

倘若太敏感,總是擔驚受怕,不等外界如何,我們就先把自己折騰死了。

書里,有個「響尾蛇之喻」。

想像一下,你正漫步于田野,欣賞眼前美景。

忽然地,你聽見身後響起「嘶嘶聲」。

轉身一看,一條響尾蛇正盯著你。

你落荒而逃,跑出去很遠,早就不在響尾蛇視野內了,但仍心有餘悸。

從那之後,「嘶嘶聲」從你心裡不斷發出,害得你像受了驚的馬,再也無法平靜。

作者說,人的恐懼、焦慮好似這「嘶嘶聲」。

你不放鬆下來,就會有響尾蛇一直跟著你,直到壓倒性的情緒襲來。

書里有句話:如果總是不安,人就是迷失的靈魂,終將墜入地獄。

生活本應像在曠野中馳騁,來去自如,隨性而活。

可一旦思慮過多,前怕狼後怕虎,你就會錯過很多。

人活一世,再也沒有比自我恐嚇,更難熬的事。

把自己從緊繃中解放出來,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救贖。

2

放鬆下來,人生難題迎刃而解

作者本人,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迷茫。

當年,他從佛羅里達大學經濟系畢業,本想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可現實異常殘酷。

他不僅遭逢婚姻變故,還三番五次投資失敗,淪為無業游民。

一連串的打擊,讓他「嚇破了膽」。

之後幾年,他都蜷縮在破舊的出租屋蹉跎度日。

然而,就在某一天,他腦子裡跳出一個聲音。

這個聲音指引他走去山林,去冥想,去參悟。

在書里,作者寫道:我尋著聲音,義無反顧地走入密林,日復一日地練習冥想。

整個過程,他徹底放鬆下來。

他打開心靈的大門,任由回憶、思緒、情感如細流般流淌。

起初他仍是緊張,不敢面對內心的一切,生怕被各種情緒吞噬。

但當他釋放出所有的不甘、委屈、悔恨,卻很意外地發現:「這些可怖的感受,並沒有把自己怎麼樣,它們來了又走,放過了我。」

有了這樣神奇的體驗,作者這才明白,放鬆下來,一切都將迎刃而解。

此番頓悟,讓他像變了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變得十分鬆弛。

下山後,他開設瑜伽班,辦禪修舍,做心理諮詢,還寫書。

當然,過程中仍有阻礙,誤解和質疑也頗多。

他自己也會煩躁、焦慮,產生各種情緒。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對抗,更不會緊張,而是允許一切發生,接納所有降臨。

就這樣不知不覺地,他走出了陰霾,成為今天人人崇敬的冥想大師。

在書里,他反覆闡明一點:

允許一切發生的「一切」,不單是外面的事,還有你內在的感受。

不要去「控制情緒」,而是給情緒自由,允許它發生、來臨、遠去。

輕鬆自如,遊刃有餘,就沒什麼事能引起心中波瀾。

緊張,是被動防禦;放鬆,才是主動掌控。

因為,你給情緒自由的那一刻,你才是自由的。

把自己活成一條河,所有情緒就只是流經。

它們飄過你的內心,你沒有被霸佔,你還是你。

與情緒安然相處,你就不會再害怕生活里的任何難題。

3

內心越強大,情緒越鬆弛

50年前,作者創立了一家冥想中心。

時至今日,被他啟發、引領和治癒的人,高達上百萬。

而他喚醒覺知的方法,更是經得住時光的檢驗。

尤其是這本《清醒地活》,濃縮了作者畢生智慧。

他深入淺出地,教給我們如何抵達最深層次的放鬆。

我從中得出幾個辦法,今天分享給大家。

第一點,別對抗,我們只做情緒的觀察者。

每當緊張焦慮時,我們的腦子裡總會有各種雜音。

孩子成績不好,將來可怎麼辦?

甲方還不滿意,領導肯定得找我!

身體總有不適,我不會得大病了吧?

朋友又來借錢,到底借不借呢?

這些聲音像一根根繩索,把你拽進各種情緒:憂慮的、煩躁的、悲觀的、糾結的……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反抗,但結果就是,越掙扎心緒起伏越大。

作者說,要第一時間跳出來,想像有個「你」,從「自己」中分出來。

像旁觀者一樣,事不關己地坐在旁邊,去聽、去看。

在書里,作者把這位情緒的觀察者,叫作「真正的自我」。

記住,情緒不是你,你只是情緒的觀察者。

你看見山,是站在了山外面;看見水,自然不會在水中央。

當你 「看見」心緒起伏,你本身就已在情緒之外了。

這就是「覺」。

覺知情緒,覺醒自我,而後實現心靈上的覺醒。

第二點,釋放內在的能量。

書里有個觀點。

作者認為,人之所以低迷沉淪,是因為「心靈被堵塞」了。

類似中醫的「不通則痛」,心靈一旦被堵,原始的生命力就無法流動。

如果釋放不出足夠的能量,人就會患上各種「情緒病」。

童年的創傷、成長中的遺憾,人生中的挫敗、悔恨、傷痛,日子裡的不如意……

這些遠遠近近,大大小小的事,像結節一樣堵塞心脈,令人心情不暢,壓抑煩悶。

但作者說,心病其實非常好治。

只有疏通掉這些心靈之河裡的「淤堵」,人會一瞬間好起來。

具體做法很簡單——保持開放。

大膽去體驗生活,痛快地享受人生,便可藉由外在力量,打通你內心的出口。

比如,小時候遭受過欺壓羞辱,這份傷痛令你久久無法釋懷。

長大後,你敏感自卑,生命力被極大地壓制著,怎麼也活不好。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經營愛好,多看書多歷練。用豐富的閱歷與嶄新的認知,擊碎壓在心中的痛苦。

打開自己,為人生留一個缺口,讓新能量進來。

不擰巴、不內耗、不用力過猛,順其自然地活。當生命力汩汩而來,你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鬆弛。

第三點,看清生命的格局。

書里一段話,令我十分觸動。

螺旋星系中有超過一萬億顆恆星,而你只是站在一個小小的土球上,繞著漫天星斗中旋轉。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還會關心人們對你的看法嗎?還害怕失敗帶來的尷尬嗎?還緊張日子裡那些雞毛蒜皮嗎?

我們情緒不穩,很多時候是因為心胸太小,裝不下多少事。

心胸一窄,再小的事都會「顯大」,人就不可能有平靜的一天。

而要擺脫這種困境,不妨放大格局,打開心胸。

所以作者建議,沒事多去天地間走走,多眺望一下大河大山。

用世界的開闊,自然的繁茂,來滋養心靈。

為什麼禪修師,喜歡隱匿山林靜修?

就是因為壯闊天地,本就是超強能量場。

意識到宇宙的廣袤,人就不會為眼前的瑣事沉淪。

數十年從業中,作者發現:

所有不幸的人,有個相同點——一直在鬥爭。

他們因為害怕「把事情搞砸」,就試圖支配身邊的一切。

當生活成為一場戰爭,人也就活得草木皆兵,無一刻敢放鬆。

在作者看來,這是最可怕的生存狀態。

他一直在書中呼籲:

靈魂是無限的,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擴展,它可以自由地經歷一切。

修鍊強大的內心,做自我的觀察者。

允許能量自由流動,允許情緒自由表達。

你的心,本就飛鳥一般自由。

只要你不為難自己,誰也剝奪不了你的鬆弛與幸福。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