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家應急廣播、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央視網、科普中國
近日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內
上演驚魂一幕
73歲的王先生
因食用一碟自製榨菜
全身「變紫」了
……
原來,王先生當日吃完晚飯外出散步時突然暈倒。送醫後,護士發現他嘴唇和指甲青紫得像塗了藍墨水,手指氧飽和度直接掉到80%,連忙將其推進急診搶救室治療。
圖源: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
醫生反覆追問尋找原因,王先生的兒子突然想起:「中午他吃了剛腌兩周的榨菜!」
醫生判斷王先生是亞硝酸鹽中毒。隨後,檢查結果顯示,王先生的血液中高鐵血紅蛋白超標60倍,隨時可能窒息。醫生為他注入特效解毒劑亞甲藍後,王先生的膚色由藍紫轉紅,這場「變色驚魂」告一段落。
圖源: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
要想安心食用
自製醬腌菜
亞硝酸鹽含量
是必須考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亞硝酸鹽有劇毒
3克即可致死
亞硝酸鹽指亞硝酸鈉、亞硝酸鉀、亞硝酸鈣等一類化學品,是劇毒物質,成人攝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亞硝酸鹽會將有攜氧功能的正常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這種高鐵血紅蛋白不能運輸氧氣,會導致人體缺氧。嚴重的中毒者會出現休克、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
避免食用
腌制不足20天的「短期腌菜」
自製腌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隨時間的推移而下降,高峰期為開始腌制後的1-2周左右,通常在20天後,亞硝酸鹽的含量相對較低。
實驗
近期,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一項研究性抽檢,觀察醬腌菜中亞硝酸鹽的變化規律。研究選取四種常見醬腌菜食材,包括:芥菜、豇豆、蘿蔔和黃瓜。在實驗室中模擬家庭自製醬腌菜過程,並定時檢測亞硝酸鹽含量。
圖源:廈門日報
實驗顯示,自製醬腌菜在腌制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先升後降呈「拋物線」變化。四種食材亞硝酸鹽含量明顯低於國標限量值20毫克/kg的時段分別是:黃瓜0-5天和15-48天;芥菜0-5天和21-48天;蘿蔔0-3天和15-48天;豇豆0-48天都沒有超限量。
也就是說,未充分發酵的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較高,易引發急性中毒。因此,應避免食用腌制不足20天的「短期腌菜」。
不過,這不意味著充分發酵過的腌菜就一定安全,應適量食用腌菜。建議成年人每次的腌菜食用量不超過150克,一周內食用不要超過3次,並且不要連續食用。這樣可避免攝入過多的鹽分和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中毒的臨床表現
神經系統癥狀
常為首發癥狀,表現為頭暈、乏力、怕冷、手腳麻木等,嚴重者還會出現呼吸急促、煩躁不安、抽搐、昏迷等癥狀。
胃腸道癥狀
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皮膚青紫
是最明顯且易識別的癥狀之一,以口唇青紫最為常見,進一步可發展至舌尖、指甲青紫,嚴重者會出現眼結膜、顏面、手足及全身皮膚呈紫黑色,伴隨呼吸困難,昏迷不醒,並會出現痙攣、血壓下降、心律不齊、大小便失禁等癥狀,更嚴重者會因呼吸困難而死亡。
圖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
其他癥狀
部分患者因缺氧導致腦水腫、視網膜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上瞼下垂、眼球運動受限等。
一旦懷疑發生亞硝酸鹽中毒,應立即就診。
重視「純手工」食品的安全
夏季天氣炎熱,自製的酸菜、腐乳、米酒等是很多人的「下飯神器」,但是務必重視「純手工」食品的安全問題。
自製豆製品
在家中自製豆製品很難實現無菌條件,容易導致細菌迅速繁殖。
如果是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人在食用後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
如果是肉毒桿菌則會產生肉毒毒素,這種毒素是一種危險的神經毒素,嚴重者會因呼吸系統和心臟衰竭導致死亡。
什麼是肉毒毒素?
它是肉毒桿菌在厭氧環境下產生的毒素,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000倍,50納克肉毒毒素可致命。
此外,豆類食物如果發生霉變,會導致黃曲霉菌的污染,黃曲霉菌產生的黃曲霉毒素是 I 類致癌物,易誘發肝癌。
自釀酒水
由於釀製過程的溫度、濕度和時間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和調控,很難確保發酵足夠充分。
一旦發酵不當,很可能產生大量甲醇。攝入大量含有甲醇的自釀酒,可能會傷害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失明甚至死亡。
自製酸奶
自製酸奶常見的風險通常有兩類:
不注意衛生,導致酸奶被雜菌污染,飲用後引起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癥狀。
保存時間過長(超過3天)或保存條件不當(未冷藏保存),導致酸奶變質。
來源: FM93交通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