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黑客帝國》中,高度發達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利用腦機介面將人類囚禁於虛擬世界,未被囚禁的人類也利用腦機介面技術,潛入虛擬世界奮起反抗。這部電影留下的不只是銀幕上的震撼,更在現實世界激起深遠的哲學思考和對科技的無限遐想。
如今,科幻正照進現實。
大洋彼岸,埃隆·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正加速推進人腦與機器的融合試驗,數度引起轟動;在中國,腦機介面技術快速突破,尤其在醫療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紅星新聞記者近日經過多日走訪觀察到,腦機技術也正在成都悄然落地。一批創新企業和科學人員持續攻關,突破性的成果不僅改變了醫學圖景,也為這座拼搏奮進的創新之城注入新的活力。
成都腦機介面
為孩子們帶來希望
去年,一對瑞典夫婦帶著他們的小兒子axel(化名),輾轉來到成都,尋找希望。
axel是一名孤獨症兒童。這種疾病讓患兒常年處於社交障礙、行為刻板、情緒焦慮的狀態。「已經沒有其他選擇,我覺得這是最好的辦法。」axel的父親說,國外也有訓練的方法,但在成都,還有數字化的治療方式可選。
▲來自瑞典的一家三口
他們抵達的,是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慧創新中心,這裡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批前沿科技。其中「孤獨症腦機輔助診斷系統」診斷準確率超過90%,獲批二類醫療器械;「孤獨症精準神經調控技術」在改善孤獨症兒童社交、語言和行為方面有顯著效果,治療響應率超過80%。
在完成20次治療後,axel的父母接受了採訪,此時axel的病情已顯著改善。「第一次明顯的變化,大概是在完成第8次治療時。」父母說,axel重新在鞦韆上玩了起來,並對旁人表現出興趣,「他很多年都沒這樣過了。」隨著治療的深入,axel變得像個正常的小孩子一樣,逛街時臉上帶著微笑,他的焦慮表現也大為緩解。
「你們非常棒!」這對瑞典夫婦向科研人員表達了深深謝意。他們還建議,若能研發出一款可遠程語音訓練的app,就可對患兒進行遠程治療,「因為回到瑞典,我們無法像在中國一樣進行干預(治療)。」
▲用於治療的腦機介面設備
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馮睿,向記者介紹了其中的奧秘。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無線乾電極腦電記錄儀,儀器上的乾電極就像8個「爪子」,觸角可以輕鬆透過頭髮與頭皮接觸。開啟監測後,屏幕上的腦電信息隨著監測進行波動,並在後台形成專業報告,「該系統的準確率達到了91.67%,可以有效輔助醫生進行診斷。」
另一個「∞」形狀的靶向經顱磁治療儀,則通過人工智慧定位患兒腦部異常神經環路,用磁脈衝精準調控認知功能。「就像為大腦做一場無聲的調音,讓紊亂的神經樂章重回和諧。」馮睿比喻道。這兩項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被中國殘聯列為科技助殘優秀案例。
▲馮睿團隊也同步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
同時,馮睿團隊也同步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近日記者看到,其中心有數個治療室,工作人員們對孤獨症兒童們展開語言、社交、音樂等療法。
據悉,該項研發成果已作為惠民民生項目,在成都市錦江區的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針對24月齡—48月齡的適齡兒童免費進行一次腦功能篩查。目前,已服務2000餘名孤獨症兒童。
300毫秒
助力阿爾茨海默病早篩
馮睿團隊使用的設備,是一種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管理系統實驗室主任、特聘研究員江寧所帶領的研發團隊,也研發了一種超短延時非侵入式腦機介面,能在300毫秒以內探測出人的運動意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非侵入式智能康復系統的核心技術。
該項目命名為「天鵝湖」,主要應用於老年健康領域,尤其在篩查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場景中具有應用潛力。他告訴記者,我國健康老齡化面臨重大挑戰,大量老年人有各種各樣的慢性病,其中21.6%存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限、20.8%患輕度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病達到5.3%。另外還存在著農村老年人慢性病增幅更大,但知曉率/治療率比城市低10%至15%等一系列問題。
▲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魔笛」
據悉,全球每3秒即新診斷1例阿爾茨海默病,中國患者最多,約1507萬。阿爾茨海默病進展快、無特效藥、病程不可逆,給患病者和照護者造成了嚴重的痛苦和負擔。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要早篩、早診、早干預。
「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有望對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老年慢性病實現『一頭』和『一尾』管理。這一突破,主要通過面向社區和家庭的老年慢病早篩和院外康復治療實現。」江寧介紹,所謂「一頭」「一尾」,就是將篩查和治療從醫院搬到社區和家庭,實現「普篩+早篩+非藥物干預」閉環。而「天鵝湖」具有使用門檻低、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
以面向社區的早篩為例,傳統的篩查方式十分耗時,往往要花1小時以上,這顯然不可能大面積篩查。江寧團隊在2022年7月開始開展社區居住老年人群研究,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僅用4個電極、5~10分鐘的測試,就可實現超過90%的篩查靈敏度,實現快速精篩。
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在輕度認知障礙的干預治療環節,也能發揮作用,江寧團隊已經開展了相關對照研究。此外,江寧團隊研發的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魔笛」,一個看起來像頭盔的器械,可用於腦卒中康復;而一個長得像智能手環、名為「胡桃夾子」的器械,可用於肌少症的早篩康復。
▲「胡桃夾子」
電極片貼上大腦
精準切瘤
腦機介面技術主要分為非侵入和侵入式兩種,前者安全、易操作,後者則通過在大腦皮質植入電極,實現更高精度、更複雜的神經控制功能。日前,一場侵入式腦機介面手術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順利實施,手術團隊藉助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成功將病人的腦膠質瘤切除。
華西醫院神經外科副教授楊淵通過手術視頻,向記者展示了其中的細節:只見8行8列共64個電極點組成的電極片,緊貼患者的腦組織,採集信號。腫瘤的電信號與正常神經元的電信號有所不同,手術團隊對採集的信號進行解碼,輔助判斷腫瘤與正常神經元的邊界,提高對腫瘤的全切率。
▲楊淵介紹侵入式腦機介面
而傳統的判斷方式,是醫生通過影像學、超聲、核磁共振等方式對腫瘤邊界進行結構性的主觀判斷。而想要精確地劃分腦部功能區,還需要在術中喚醒患者,對其腦部進行電刺激,這個過程無疑對患者來說是痛苦的,甚至很可能引發癲癇。
楊淵告訴記者,其在2019年于海外留學歸國後,華西醫院裡還沒有用於外科手術的腦機介面設備,他在神經外科學科主任毛慶的帶領下探索腦機介面技術。隨後他遇到了歸國的江寧研究員和何家源研究員,志同道合的他們有了相見恨晚的感受,於是組建團隊,開啟從0到1的技術攻關。
「那時候我們買不到電極片,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楊淵說,如今國內科創企業有了生產電極片的能力,這是硬體;華西醫院的創新團隊則開發了軟體,其演算法全球領先,「這些完全是從0到1的技術創新。」
毛慶則告訴記者,腦膠質瘤是兩大「癌王」之一,致殘率、死亡率很高,對病人造成了嚴重的負擔。該項技術除了有相對安全、減少併發症等優勢之外,還有使用門檻低的優勢,這有利於推廣,下沉到各級別醫院。
政策支持
讓科幻照進現實
據央視報道,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已達32億元,年增長率為18.8%,預計2025年全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8億元,到2027年將超過55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
5月12日,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腦機介面及人機交互產業攻堅突破行動計劃(2025—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是四川推進腦機介面及人機交互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提出了「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腦機介面及人機交互產業創新發展高地」,並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據悉,四川是全國第三個出台省級腦機介面專項產業政策文件的省(區、市)。
政策鼓勵下,成都的腦機介面產業,路子越走越廣。據悉,除上述兩家機構,在四川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各項創新腦機介面技術也被應用於改善失眠、大腦老化、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領域。同時,毛慶也指出,四川腦機介面的生態處於初步階段,尚需繼續探索、完善和追趕。
1999年,經典電影《黑客帝國》上映,引發人類深遠的哲學思考和對科技的無限遐想。江寧告訴記者,他從小就愛看科幻電影,是國內第一批觀看《黑客帝國》的影迷,電影帶給他很深的震撼和啟發,「那時候我剛大學畢業,就想做腦機介面方面的研究。」
此前,郭帆導演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做科幻電影的價值之一,是啟發青少年愛上科學。而《黑客帝國》之於江寧,就實現了這樣的價值。
「我在追尋曾經的夢,一步一步實現科幻電影里的設定。」他說,「我們希望通過研究,讓大家遠離阿爾茨海默病,在自然生命完結以前,有尊嚴地活著。」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 攝影記者 周仕軍
編輯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