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喻茜
近日,71歲的糖尿病患者欒爹爹(化姓)因牙疼食慾下降,未調整藥量,夜間血糖驟降卻毫無癥狀,晨起檢測血糖反而升高。欒爹爹就醫後,醫生診斷,他患上的是無癥狀低血糖。
欒爹爹患糖尿病十餘年,規律用藥,定時監測血糖,血糖控制相對平穩。最近幾天,他測血糖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血糖突然升高,平時保持在7毫摩爾每升左右的空腹血糖,有時甚至達到18毫摩爾每升。「明明按時按量在用藥,為什麼血糖會升高?」為了找到原因,老人來到武漢市東湖醫院內分泌科就診。
接診的內分泌科主任管雅文在詳細了解了老人情況後,為他進行了24小時動態血糖監測,結果卻發現了更加危險的情況。因高血糖而就診的欒爹爹,凌晨3時的血糖竟然降至3.0毫摩爾每升,比普通人的空腹血糖最低正常值還低得多。
經過進一步了解,原來欒爹爹患牙疼影響食慾,吃得少了,用藥量卻沒少,導致他夜間血糖降低。在夜間低血糖反應後,機體為了自身保護,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在白天呈現出反跳性升高。欒爹爹的低血糖發生在夜間睡夢中,沒有任何感覺,因此患上的是無癥狀的低血糖。
管雅文解釋,無癥狀低血糖指血糖水平低於正常值(通常≤3.9毫摩爾每升),但患者沒有明顯的低血糖癥狀。出現無癥狀低血糖的原因可能是神經和激素調節功能受損,導致預警機制失靈。長期高血糖會損傷神經,使身體對低血糖的敏感度下降,反覆低血糖導致「預警麻木」,會讓身體逐漸習慣低血糖,而不再發出警報。而老年生理退化、年齡增長也可能導致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分泌不足,難以及時對抗低血糖。藥物如胰島素、磺脲類藥物(如格列美脲)也是常見誘因。
「低血糖的無感狀態比高血糖更具危險性,可能直接威脅生命,被視為致命的隱形殺手。」管雅文強調,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次嚴重的無癥狀低血糖可能導致腦功能損傷,出現認知障礙、痴呆甚至昏迷,可能誘發心梗、腦梗或惡性心律失常。另外,老年人突發低血糖可能導致暈倒,引發髖部骨折等嚴重外傷。
管雅文建議,避免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日常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控糖應根據個體健康狀況調整,需「控糖寬鬆化」,避免過於嚴格,達到空腹血糖7.0-8.5毫摩爾每升、餐後血糖8.0-11.0毫摩爾每升;要定期優化降糖方案,優先選擇低風險藥物,謹慎使用胰島素,不可自行調整藥量;要規律飲食,監測血糖。
「雖然沒有心慌、出汗、乏力、頭昏、飢餓感等典型癥狀,但無癥狀低血糖也會有蛛絲馬跡。」管雅文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夜間突然驚醒、煩躁不安,晨起頭痛、渾身無力,白天出現語言混亂、視物模糊、不明原因的情緒激動或哭泣等表現,即使沒有低血糖典型癥狀也需立即測血糖,從而避免無癥狀低血糖的發生。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