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事論文於2017年6月發布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圖/電子雜誌截圖
近日,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引發廣泛關注。論文中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會患子宮肌瘤?該論文被指「過於離譜」。
據報道,該論文在線公開時間為2017年11月29日,作者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科霍文靜,於2017年6月發布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該期刊創刊於2014年5月,是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主管、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主辦的國家級醫學期刊。
對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官方微博5月5日發布情況說明稱:經核查,網傳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我院依規依紀給予護士霍某某記過處分、降級處理,取消其五年內各類晉級晉陞等資格。
醫院在第一時間開展調查、做出處理,值得肯定。然而,這篇論文在發表8年後才被發現,如此離譜或許只能說明,對於論文,不論是作者,還是作者所在單位,在意的僅僅是發表而已,並不關注論文的質量,甚至不關注論文究竟寫了什麼。
對於這篇離譜論文,作者所在醫院已經做出處理,期刊的主管部門也要對期刊發表這篇論文進行調查、處理。要反思這麼離譜的論文怎麼能發表在權威期刊上,並切實推進破除唯論文評價改革。對於醫護人員來說,要重視考核、評價臨床實踐能力和工作業績,就是做學術研究,也必須關注研究成果本身,而不是以學術期刊發表為唯一標準。
對於當前一些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有人曾調侃,可能就作者和編輯兩個人看,現在看來,這篇論文更極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篇離譜論文發表?需要期刊主管部門做出調查,回應公眾關切。
從基本的常識看,作者發表論文的目的,是為了考核、評職稱。那麼,為何其所在單位也沒有發現論文這麼離譜呢?原因恐怕也是只在乎有沒有論文發表(並在網上查到),而根本沒看論文寫了什麼。
這也是當前唯論文評價存在的問題。簡單來說,唯論文評價關注的就是論文是否發表,發表在什麼期刊上,至於論文寫了什麼,是否具有創新價值,則很少甚至根本不關注。這種只關注論文發表的學術評價體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催生出論文造假、代寫產業鏈。因為重發表不重論文本身,因此,醫護人員就可能走歪門邪道,諸如花錢請中介代寫、代發,只要事後不查出造假、抄襲,就很難被發現。但中介的「輸出能力」也有限,就往往會粗製濫造。
有關針對學術不端的調查顯示,據財新雜誌報道,在《自然》雜誌今年年初發布的2014年至2024年「撤稿率最高科研機構」中,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以總撤稿率超過5%位居全球榜首(撤稿量超100篇),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0倍。而撤稿的原因包括造假、抄襲、代寫等諸多原因。
回到齊魯醫院這篇論文上,只要任何一個環節稍微看一下論文,就會發現其離譜之處,然而這麼離譜的論文卻在發表後8年後才被注意到。那麼,發表這樣完全沒人看的論文,以及發表離譜論文的期刊,究竟有什麼價值呢?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破除唯論文評價改革。這篇離譜論文的存在,警示必須堅定推進破除唯論文評價改革,要建立科學的、具有公信力的重視實際業績的人才評價體系,把醫護人員從唯論文評價中解放出來,也從根本上治理荒謬、離譜的學術不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