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三甲醫生被「預警式約談」!

臨採金額高確實存在廉潔風險,但不代表一定有問題。

為了守住清廉防線,有醫院開始「預警式約談」醫生。

據湖南省主流媒體紅網」消息,3月26日,永州市中心醫院紀委召開會議,通報2024年度醫用耗材臨采情況,並對該年度臨採金額排名居前的10名醫生開展預警式約談。

「臨采」即臨時採購,是醫院的一種應急手段,用於補充醫療供應目錄中沒有但在診療中必需使用的藥品或耗材,包括急救、臨床必需用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用藥等。

一位醫院紀檢工作人員告訴「醫學界」,臨床醫生或某個醫療組的臨時採購多,廉政風險確實可能高一點,但不代表一定有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另有專家表示,頻繁或大額臨采可能滋生腐敗,但也要照顧醫務人員感受,避免「不負責任的猜測」。

3月26日,永州市中心醫院紀委召開會議,通報2024年度醫用耗材臨采情況/圖源:紅網時刻

臨采是醫院常規做法

規範開展很重要

多名受訪者告訴「醫學界」,臨采是醫療行業的普遍做法。

上述醫院紀檢工作人員介紹,「礙於入院程序,有些藥品、耗材長期無法進入醫院,遇到確實有需要的情況時,就得臨時採購。」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表示,公立、私立的各級醫院都會涉及臨采,主要集中在高值耗材、特殊藥品中,多見於應對突發需求、特殊病例或供應鏈不穩定等情況。

重症醫學科急診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兒科等,臨時採購行為較為高發,其中有一些和政策推進密不可分。

2024年11月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基層藥品聯動管理機制擴大基層藥品種類的意見》提出了「緊密型醫聯體建立缺葯登記制度」,稱患者在基層進行缺葯登記,按照臨時採購程序配送至登記的基層機構。

一名重症監護科醫生告訴「醫學界」,其所在科室的臨采不多,限制較嚴格。如果遇到急需的掛網耗材或曾經進過院的藥品,科干會審核,由科主任簽字、申請臨采。藥品方面,需藥學部審批;耗材則會由醫院相關部門基於「一病患一申請」進行審批。

央視新聞」消息顯示,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部分社區服務中心的發葯窗口也會張貼「短缺藥品接龍登記表二維碼」,待患者登記、填報並經過審批後,院內會進行臨時採購。

仲崇明告訴「醫學界」,臨時採購是醫院整體採購的一個補充來源,管理不到位,就會影響舉措成效。而且,臨采直接涉及醫院、醫生、供應商、患者間的利益,確有貪腐賄賂、侵權等風險。

因此,國家、各地陸續出台文件,規範相關流程。

蕪湖市人民政府政策問答平台的一條回復顯示,須由醫生提交「臨時採購藥品申請單」,報科室主任同意,經院醫務部門、藥學部門、價格管理部門、分管院長等簽字後,提交至蕪湖市藥品醫用耗材管理中心。中心核對信息(1個工作日)後予以採購,且僅限單人份。

「臨時採購價格不得高於歷史採購價或醫保支付標準。」仲崇明補充,臨時採購藥品若不在醫保目錄內,醫保不予報銷。緊急情況下可以「先使用後驗收」,但需48小時內補辦手續。

此外,當臨時採購金額超限額(如≥5萬元),需院內公示。廣東省還要求,所有臨時採購項目應在省級採購平台錄入,默認公開。

這些要求,旨在規範臨時採購行為,使之公開、透明、杜絕利益驅動。

臨采環節存廉潔風險

監管須考慮實際情況

此次對10名醫務人員採取「預警式約談」的永州市中心醫院,始建於1905年,是一所大型公立三甲綜合醫院,也是市級「清廉醫院樣本」。

會議上,醫院通報2024年度醫用耗材臨采情況,剖析了醫用耗材臨采額呈上升趨勢背後的廉潔風險,並結合院內外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院方表示,約談是為「築牢醫院清廉防線,助力醫院持續健康發展,推動醫務人員依法合規、廉潔從業。」

院領導對此提出了三點說明:一是認清醫療反腐「大數據監督」「倒查20年」的高壓態勢,清醒認識「越往後執紀越嚴」;二是醫院將建立半年預警機制,嚴查違規行為,存在問題的主動說明,未涉問題的自查自糾;三是依法採購、依法行醫。

「醫學界」檢索發現,2022年至今,該院就建設了「智慧監督系統」,啟動「人在干、數在轉、雲在看」信息化監督模式。該系統在重要數據節點安裝「監控探頭」,設置預警條件,監督人、財、物、事4個重點。

實際上,「預警式約談」屬「廉政提醒談話」,多地已有先例。比如益陽市某醫院曾召開約談會,稱這「是院紀委把紀律挺在前面,讓大家『紅紅臉、出出汗』的有效形式。」

「我認同頻繁、大額臨時採購可能滋生腐敗,但我不認同不負責任的猜測。」仲崇明解釋,在深化醫改進程中,廣大醫務人員一直承擔著較大的臨床壓力,因此對醫療服務、包括供應鏈管理而言,首先應積極看待。

以藥品為例,當臨床突然來了一名患者,需要用一款臨床治療必需而醫院現有基本用藥目錄內無法提供的藥物時,醫生、醫院通過合理合法的臨時採購流程,幫助患者用上藥,是值得鼓勵的事。

「這能打消社會的刻板印象,不是只有某些醫院才能用到創新葯械。」仲崇明指出,對這種現實可能發生的具體臨采需求,醫保政策應不斷完善管理機制、觸發標準、運行邊界等。

但他也指出,如今集采廣覆蓋、強覆蓋,部分醫院、醫生可能借臨時採購為工具,以滿足私心等,此時就需要監管糾偏。

「醫學界」發現,近年來,各地審計局在針對公立醫院的專項審計調查中,非常重視「臨時採購」的具體情況。2024年年初,南通市審計局發現,當地某三甲醫院多次以臨時採購形式,購買15種醫院藥品目錄外的同類藥品,涉及金額777.5萬元。

審計部門要求醫院嚴格落實遴選採購、臨時採購制度,規範履行臨時採購審批程序。同年10月,涉事醫院出台《藥品臨采及申請審批用藥管理制度(暫行)》,明確同一通用名藥品臨時採購,原則上每年不得超過5例次。

事實上,在現有臨時採購流程和規定下,如果一名或幾名醫生的臨採金額非常大,也可能表明醫院在採購程序運行、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

「如果醫院發現有一些葯械用量大,持續通過臨時採購進入醫院,那可能就有風險,需要從制度層面堵住疏漏。」前述醫院紀檢工作人員指出。

仲崇明則表示,「臨時採購長期存在,需要高質量發展。」臨采不可能突破「臨時性」而徹底轉正,醫院需要做的是完善集中採購、臨時採購、備案採購的具體規定,使其相互銜接,併兼顧事理、法理、學理,真正讓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