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安眠藥能完美助眠,卻驚現「大腦清潔」被嚴重干擾

地球是一個奇蹟
科技|全球

在德國一家睡眠實驗室,科研人員記錄了伴隨肌動和眼動的腦波。睡眠對於大腦健康至關重要,而一項新研究表明,睡眠神秘程序之一——大腦分子廢物夜間大掃除————可能會被常用安眠藥所干擾。
生而為人,就得睡覺。我們人生差不多1/3的時間都在沉睡中度過,但在睡眠期間,身體並不是簡簡單單切到「關機」鍵。我們的大腦尤為繁忙,在熄燈後還要完成一張長長的家務清單。

「洗腦」就是諸多任務之一,在這一流程中,你的類淋巴系統——一個由血管組成的精密網路——將清除大腦里的廢物,包括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等與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類型認知症有關的蛋白。

神經科學家、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兼轉化神經醫學中心負責人麥肯·內德加德(maiken nedergaard)說,當她與同事在2012年首次強調大腦清洗的重要意義時,他們還不完全清楚支撐這一進程的是什麼。

今天,他們相信已將線索串聯了起來,相關研究在《細胞》(cell)期刊上發表。這項研究還詳細介紹了另一個發現:常見安眠藥可能抑制大腦執行清洗要務的能力。


發現類淋巴系統的「黑洞」

研究的主要作者、牛津大學與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娜塔麗·霍格倫德(natalie hauglund)說,科研人員的目標是找到大腦清洗的運行「黑洞」,也就是過去沒有發現的工作機制。

他們尤其希望搞清楚腦脊液如何在類淋巴系統中保持流動,從而促進某種清洗循環。這種透明液體沿著動脈滑行,滲入走進大腦的小血管之間的縫隙,吸收分子垃圾,然後將它們輸送到能將垃圾排出體外的其他身體部位。

內德加德說,該過程被認為於腦健康有益。

通過追蹤測量小鼠睡眠時腦內血流、液體運動、化學水平和其他標誌物,研究人員發現,整個過程是從小鼠大腦釋放去甲腎上腺素開始的。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與「戰或逃反應」密不可分的神經遞質,它會引發「微覺醒」,導致腦血管收縮,繼而造成腦血容量下降,為腦脊液大量湧入掃清了道路。

當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下降,腦血管再次放鬆和膨脹,推動載滿廢棄物的液體流出大腦。據測量,腦血管的這種擴張與收縮形成了有節奏的振蕩(大約每50秒一次),產生類似於泵的效果,使腦脊液在非快眼動睡眠或深睡眠期間在類淋巴系統中到處流動。

「大腦上面罩著顱骨,是唯一一個被骨包裹的器官,這意味著它的體積是一定的,」內德加德解釋說,「因此每當腦血容量變化,腦脊液便要流動補位。」

這一過程主要是從小鼠身上觀察到的,但研究人員說,由於人與小鼠大腦某些結構存在相似性,因此這些觀察結果表明,類似的過程可能也在人腦上演。事實上,此前的研究已發現了了人類大腦腦脊液的漲落變化,而內德加德與霍格倫德的論文首次指明,去甲腎上腺素可能是整個過程的誘因。

安眠藥會干擾大腦清洗嗎?

尋找大腦自我清洗的原因帶來了另一個發現,據內德加德說,與自然入睡的小鼠相比,服用了唑呲坦(一種常見鎮靜劑,商標名「安比恩」)的小鼠的震蕩受到顯著抑制,阻礙了腦脊液的流動。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學習和記憶神經生物學中心(uc irvine center center for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副教授布萊斯·曼德(bryce mander)說,這一發現「影響深遠」,因為它是「類淋巴系統這一睡眠過程中的神經生物學功能受鎮靜劑干擾明顯的早期證據。」

科學家需要首先檢測唑呲坦對人類大腦清洗的潛在影響,然後才能就安眠藥提出籠統結論,但這將十分困難:嚙齒類實驗是測量類淋巴系統功能的黃金標準,因為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在人類大腦進行分析很難符合倫理要求,曼德說。

不過,這也提出了一些更廣泛的問題,即怎樣才算獲得高質量睡眠。曼德說:「我們需要想一想,我們應怎樣評估睡眠藥物,才能確保它們不會破壞睡眠帶給我們的基礎功能。」他補充說,不同類別的睡眠藥物理論上會對大腦造成我們尚未發現的不同侵害。「僅僅昏睡過去不是目標,」他強調道,「我們的目標是擁有足以養精蓄銳的睡眠。」

新發現對安眠藥服用者有哪些意義?

「洗腦」只是你身體的諸多神秘功能之一,而新研究也只是建立在「洗腦」對人體健康可能具有功用的觀點上的研究之一。

專家一致同意,你不應單憑這些發現就停止服用醫生開具的安眠藥(沒有醫囑就擅自停葯是有風險的)。不過,越來越多證據提醒人們警惕安眠藥的長期使用,新研究為此又添了一個層面。

布列根和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睡眠和晝夜節律紊亂科室的助力藥學教授蕾貝卡·羅賓斯(rebecca robbins)說,一方面,這些藥物對於深受失眠和其他長期睡眠障礙之苦的人來講可能是「救命稻草」。

美國有超過5000萬人有睡眠障礙,藥物能迅速帶來短期救助,而眾所周知,充足的睡眠不可或缺。

但另一方面,專家還不完全了解這些藥物可能給你的大腦健康帶來哪些影響;同時,有關睡眠藥物的科學十分複雜,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心理健康部門的睡眠研究學者亞當·斯派拉(adamspira)說。

研究表明,繁吞服安眠藥可能導致罹患認知症的風險變高——不過不能一概而論。專家很難斷定,神經退行性變化的直接起因到底是安眠藥,還是造成服藥需求的長期睡眠問題。另外還有可能患者原本就出現了認知減退,而藥物又將相關癥狀進一步放大了。

持相反意見的理論也同樣存在:「由於不同安眠藥具有不同的藥理學和生理學機制,因此可能部分藥物反倒對大腦健康有益。」斯派拉解釋說。

他提到,有些研究探討了特定睡眠藥物理論上能起到防範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作用。但他也提醒人們注意,這方面尚需大量研究。因此還沒法下定論。

也就是說,專家一致贊同:安眠藥不能替代自然睡眠。因此,假如你要選擇某一藥物治療方案,在睡眠醫生幫助下權衡服藥利弊將非常重要。

不過,還有一個不吃藥的選項,專家認為也值得考量: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cbt-i)。許多睡眠專家推薦將這種辦法作為治療持久睡眠不佳的第一選擇,因為長期看來,這種療法往往比安眠藥更有效、更有助於實現高質量休息,而且也不用再擔心潛在副作用的陰雲。

儘管問題重重,但內德加德和霍格倫德的新發現清晰地強調了這麼一件事:不是所有睡眠都一樣,而我們正在緩慢觸及睡眠對大腦的意義。


2025年《國家地理》雜誌日曆已經上線,匯聚1888年以來本刊地球奇蹟攝影作品精華,全球家庭科普必備,請給孩子買一本~

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撰文:gregor lengler, laif/redux
攝影:alisa hrustic
校對:錢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