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首提集採藥品質量監管丨報告解讀

(視覺中國/圖)

藥品質量如何,事關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5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多項2025年涉及醫療改革的工作規劃。

強化集採藥品質量監管,是其中之一。

陝西省山陽縣衛健局原副局長、醫改專家徐毓才表示,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醫療政策的調整更側重於回應現實問題,例如集採藥品質量、醫保統籌和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方向已經明確,但如何具體落地、能否真正解決現存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執行效果。」

強化集采質量評估和監管

自2018年藥品集采起步以來,國家已經組織十批藥品集中採購。其間,幾乎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藥品集採的規劃都集中在 「完善藥品集中採購制度」和「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到了2023年,藥品集采成效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五年來,推行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降低費用負擔超過4000億元。

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未來要「優化藥品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

「這實際上是對社會關切的一種回應。」徐毓才表示,關於集採藥品質量的問題不斷被提及,儘管國家醫保局和葯監局已經做了回應,但公眾對集採藥品質量的擔憂並未完全消除。

為確保質量,相關政策文件明確要求,仿製葯需通過一致性評價,證明其質量和療效與原研葯一致,才能獲得集采資格,當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之後,監管部門仍會對藥品的生產、流通、使用進行全鏈條質量監管。

2025年年初,在地方兩會期間,有地方政協委員圍繞集採藥品質量和監管等問題展開討論。2月9日,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葯監局在調研後公開回應稱,集採藥品並不存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質量風險,臨床收集到的不良反應個例既有原研葯,也有仿製葯。

兩部門在回應中還表態,將進一步完善集采政策和持續加強對藥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其中,國家葯監局稱,將繼續對標國際技術標準,嚴格技術審評及上市後變更管理,公開審評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葯目錄,支持創新葯發展。

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7年來,醫保藥品目錄已累計新增835種新葯好葯,2024年新增的「全球新」創新葯達到了38種,創歷年新高。

國家醫保局價格招采司司長丁一磊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創新葯進入醫保藥品目錄,恰恰是因為集中帶量採購節約基金留出空間。2018年以來,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累計節省醫保基金4400億元左右,其中用於談判葯使用超3600億元。

從兜底到普惠

政府報告中提到,2024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達到每人每年670元。

此前,2013年至2023年,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640元,已經實現十連漲。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增文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國民生保障正從「兜底性」向「普惠性」轉變,這意味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擴大,強調公共性和均等化。

去年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今年提高了60元,看似增幅不大。「財政補貼不可能一次性大幅提高,它是基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同步調整的。財政補貼的資金最終來源於稅收,而稅收又與整體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儘管增幅不算巨大,但這實際上顯示政府對民生的重視程度在持續加大,」王增文表示

徐毓才也贊同這一點,「不過,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個人繳費是否會同步增加?」

2013年至2023年,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640元,個人繳費標準從每人每年70元提高到380元。而在2024年,個人繳費較上年增加20元達到400元。這是自2016年以來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新增首超個人繳費新增,居民個人繳費增幅也適當降低。

在2025年的工作規劃中,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將提高到700元。徐毓才表示:「今年個人繳費是否繼續上調,目前政府工作報告中並未提及,可能還需要根據社會反饋來最終決定。

「穩步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仍是2025年的工作目標。

這已是連續多年提及的政策目標。徐毓才介紹:「省級統籌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醫保基金的管理和調配。過去,各地的醫保基金是『各管各的』,但現在推進省級統籌,就意味著不同地區之間需要在醫保待遇和資金使用上進行協調。」

不同地區的醫保基金狀況差異較大,特別是人口流出、老齡化嚴重的地區,基金收支壓力更大。徐毓才指出:「如果要真正實現省級統籌,意味著發達地區的醫保基金可能需要對落後地區進行補充,這就涉及到醫保待遇公平性的問題。」

王增文認為醫保統籌並不一定要在全國層面實現,而是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只要實現異地就醫的醫保支付,就已邁出了重要一步。不過,醫保報銷政策和藥品目錄在不同地區仍存在差異,這需要在改革推進過程中逐步協調。」

南方周末記者 陳怡帆

責編 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