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杭州大爺患上「鳥疫」,高燒不退!這種病不罕見,容易被誤診

浙江大健康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為了讓家裡的孩子們吃上新鮮的雞蛋鴨蛋,杭州的張爺爺(化名)在自家郊區的別墅空地里養起了雞鴨,並專門上網學習如何科學餵養。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小雞小鴨們,張爺爺心裡很有成就感。

有天,張爺爺突然莫名其妙地發起高燒,吃了退燒藥也不管用,熬到第四天,已經燒得有些迷糊了,家人趕緊把他送到社區醫院,測出來的體溫竟然有40℃!

醫生髮現張爺爺的肺部有大片炎症,血液當中C反應蛋白也高出正常值30多倍,被診斷為「重症肺炎」!情況十分危險,要趕緊到上級醫院明確診斷接受治療,否則很可能會危及到生命。

高燒背後的元兇

竟是精心飼養的雞鴨

張爺爺被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沈凌及其團隊接診時,發現他除頭暈和有些氣急之外,整體狀態還可以,但是脈搏僅有每分鐘七八十次。

如果一個人發熱到39.0℃,脈搏應該達到90次/分-100次/分,如果患者脈搏僅有70次/分-80次/分,體溫卻增加了2℃,脈搏沒有跟隨著增加30次/分-40次/分,這時患者的脈搏就稱為相對緩脈。很明顯,張爺爺的脈搏出現了異常,這一系列表現引起了沈凌的懷疑,他判斷張爺爺可能不是普通細菌感染。

沈凌進一步詢問張爺爺的日常生活,得知他在自家後院養了一窩雞鴨,並且每天都會餵食、悉心照料。這一線索至關重要,結合癥狀,沈凌初步判斷張爺爺患的可能是「鸚鵡熱衣原體肺炎」,進行了血液mNGS 檢測後,結果不出所料,DNA陽性,張爺爺被正式確診為「鸚鵡熱衣原體肺炎」!

圖源:圖蟲網

什麼是鸚鵡熱衣原體肺炎

鸚鵡熱又稱「鳥疫」,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通常以野鳥、家禽等動物傳播給鳥類密切接觸者,潛伏期一般為5-14天。

人類通過吸入被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鳥類或禽類的尿液、糞便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的氣溶膠而感染。

因其臨床表現的非特異性易誤診漏診,尤其在重症患者進行衣原體檢測的情況下,可能低估鸚鵡熱的診斷率並延誤治療。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病死率約為1%,但未及時治療的重症患者病死率可達15%-20%。因此,早期診斷和針對性治療對於改善疾病預後、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好在,張爺爺的診斷及時,沈凌為他進行了特定藥物治療。令人欣慰的是,用藥第二天病人體溫就顯著下降,頭暈癥狀也緩解了,炎症指標快速下降接近正常,目前已經順利出院。

鸚鵡熱不罕見

且易誤診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並不罕見,人類多因接觸鳥類或禽類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其癥狀易與普通呼吸道疾病混淆,如發熱、咳嗽、頭痛、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相對緩脈,就像張爺爺一樣。但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有一個與普通肺炎非常不同之處,在於它雖有高熱,但卻以頭暈頭痛等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突出,咳嗽、咯痰不明顯,所以常常被患者忽略了。

沈凌提醒,冬季來臨,呼吸道疾病進入高發期。除了警惕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等病原體,飼養寵物鳥或者家禽還要警惕鸚鵡熱衣原體。日常生活中,若有鳥類、禽類接觸史且出現類似癥狀,務必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經歷,以便精準診斷。同時,與家禽接觸時做好防護,如佩戴口罩、手套,接觸後及時洗手等,可有效減少感染風險。

來源:潮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劉琪

編輯:劉千 實習生 張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