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負重前行」 吉林大學第三臨床醫院姜濤教授來支招!

【來源:中國吉林網】

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作為慢性疾病中的獨立病種及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為34.3%、16.4%。研究預測,到2030年我國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達65.3%,歸因於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可能為4180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1.5%,造成的經濟負擔將呈上升趨勢,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緩。

肥胖症絕不僅僅是體態的變化,它猶如一顆 「定時炸彈」,嚴重威脅著個人的健康。

而肥胖也非 「福態」,是慢性疾病。

吉林大學第三臨床醫院減重代謝外科主任姜濤說:「很多人認為肥胖不是病,只是個人缺乏自律、貪吃又不愛運動所導致的結果。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肥胖症不僅本身是一種疾病,而且超重和肥胖症是多種其他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與超過200種疾病相關,如心血管疾病,內臟脂肪堆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睡眠呼吸暫停等。

「肥胖和多種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減重在慢病的防和治中起到核心作用。世界都在將肥胖作為上位疾病,下面才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姜濤主任強調。

那麼,如何準確判斷是否肥胖以及肥胖的嚴重程度呢?

姜濤主任給出了最常用2個指標,分別是BMI(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腰圍。對於BMI來說,正常人群在18.5kg/m2至23.9 kg/m2,超過24.0 kg/m2為超重,超過28.0 kg/m2為肥胖。如果BMI超過27kg/m2並且合併併發症時,就需要及早治療了。

肥胖症的長期管理目標並非單純減重,而是實現科學減重與健康改善的雙重目標。

姜濤主任強調,減重目標的設定要綜合考慮患者健康狀況與併發症負擔,以確定適宜的減重幅度。肥胖管理應以患者為核心,通過合理減重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併發症,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從而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在這一過程中,生活方式的調整是基石,包括合理飲食,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攝入,增加蔬果、全穀物膳食纖維豐富食物的攝取;適度運動,依個人身體狀況選擇運動項目並堅持;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維持內分泌正常。

與此同時,心理調適也不可或缺,保持樂觀心態,積極應對壓力與不良情緒,對肥胖症管理至關重要。

姜濤主任表示,有臨床減重需求的肥胖症患者應前往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評估和診斷,開展科學的減重治療。肥胖症治療需著眼患者的整體健康,改善遠期結局。當通過生活方式管理無法達到減重目標時,可在生活方式管理的基礎上聯合包括減重藥物在內的醫學減重治療。

「減重僅僅是肥胖症治療的其中一個結果,以諾和盈為代表的GLP-1類藥物為醫患共同制定減重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臨床選擇。雖然能夠實現平均約17%的體重降幅,但這類處方藥物的應用需要嚴格把握適應證。患者應嚴格遵守醫囑規範用藥,以確保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說。

採訪最後,姜濤主任也給出了科學減肥小妙招。

他說:吃飯的時候慢慢吃、吃清淡食物,可以用非慣用手吃飯,避免攝入過多熱量;用小餐具裝食物;把零食放到不能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情緒性進食等。」

但科學減重不可能一蹴而就,減重也是重塑生活方式的過程,減重要循序漸進,合理的減重速度為每月減2~4kg。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