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將至,記住「一忌,二怕,三吃」,遵循祖宗傳統,健康入伏

「三伏」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秦本紀中的「秦德公二年初伏」,但具體起源難以精確考證。三伏的劃分基於陰陽五行和干支曆法,與夏至緊密相關。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每伏約持續10天,但中伏有時會延長至20天,這便是「閏中伏」的說法。

三伏天的設定,體現了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夏至陽氣達到頂峰後逐漸轉陰,但地面積累的熱量仍需一段時間釋放,這段時間便是三伏。通過「伏」字,形象地表達了陽氣潛藏、陰氣漸長的自然規律。

在三伏天,人們注重「冬病夏治」,利用這段時期進行艾灸、拔罐等中醫調理,以達到預防和治療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此外,飲食上也有吃清涼解暑食物的習俗,如西瓜、苦瓜、蓮子等,以助於清熱解毒,平衡體內陰陽。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三伏習俗,如江南地區的「喝伏茶」、北方的「頭伏餃子二伏面」等。三伏天將至,記住「一忌,二怕,三吃」,遵循祖宗傳統,健康入伏

一忌

忌貪涼過度:三伏天天氣炎熱,人們容易貪涼,如大量飲用冰鎮飲料、長時間吹空調等。但過度貪涼會導致體內陽氣受損等問題。因此,應適當控制室內溫度,避免直接對著空調或風扇吹,少食寒涼食物,保護好脾胃。

二怕

1. 怕情緒波動:高溫天氣易使人情緒煩躁,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狀態會影響心神安寧,進而影響身體健康。保持平和心態,適當進行放鬆和冥想,有助於緩解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2. 怕運動過度:雖然適量運動有助於提高身體抵抗力,但在三伏天過度劇烈運動則可能導致體能消耗過大,出汗過多,甚至出現中暑現象。建議選擇清晨或傍晚較為涼爽的時間進行散步、瑜伽、太極等溫和運動。

三吃

1. 吃清淡利濕:多吃黃瓜、西瓜、冬瓜、薏米等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效果的食物,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減輕暑熱帶來的不適。

2. 吃養心安神:如紅豆、蓮子、百合、紅棗等,這類食物能夠滋養心臟,安定心神,對抗夏日心火旺盛導致的失眠、心悸等問題。

3. 吃補氣養陰:三伏天人體易出汗,消耗較多津液,可適當食用銀耳、枸杞、蜂蜜、鴨肉等食物,既能補氣又能養陰,幫助恢復體力,滋潤身體。

鴨子湯

新鮮鴨子半隻或一隻,根據人數調整;姜幾片;大蔥一根,切段;料酒適量;清水足夠覆蓋鴨子;鹽;花椒幾粒;

將鴨子洗凈,去除內臟、羽毛殘留及多餘脂肪,切成塊。如果不喜歡油膩,可以先用沸水焯水,去除血水和雜質,撈出沖洗乾淨。在大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放入鴨塊、幾片姜、一些蔥段和少許料酒,大火燒開後撇去浮沫。浮沫主要是血水和雜質,撇凈能讓湯色更清澈。

撇凈浮沫後,加入花椒粒(如果使用),並將火調至小火,慢燉1-2小時。期間注意撇去可能產生的少量浮油,保持湯的清爽。根據個人喜好,在湯快燉好的時候,可以加入胡蘿蔔、冬瓜、白蘿蔔或香菇等蔬菜,繼續燉煮約20-30分鐘,直至蔬菜熟透。

在即將出鍋前,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鹽調味,也可以加入少許胡椒粉增加風味。最後,將湯和鴨肉、蔬菜一同盛出,撒上蔥花或香菜增香,即可上桌享用。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