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3年世界肥胖地圖(World Obesity Atlas 2023)》顯示,2020年全球約有26億人超重(BMI≥25 kg/㎡)或肥胖(BMI≥30 kg/㎡),約佔世界人口的38%。
按照目前的趨勢,預測到2035年全球超重或肥胖人口將超過40億,約佔屆時全球人口的51%。其中,預測到2035年,中國肥胖成人的增長率將達到5.4%,肥胖成人人數將達到總成人人數的18%。
圖片來源:123RF
肥胖與21種疾病相關
▎代謝性疾病
肥胖會增加一系列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發展風險。肥胖時,遊離脂肪酸在胰島素敏感的非脂肪組織中過度積累會導致異位脂質沉積,從而導致脂毒性。
脂毒性是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原因。而胰島素抵抗會進一步導致各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例如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癌症
肥胖能夠從多個方面增加癌症的患病風險,包括:導致身體慢性炎症、胰島素抵抗、激素水平失衡、脂肪酸代謝紊亂和免疫功能降低等。
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肥胖與多種癌症有關,包括:食管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腎癌、膽囊癌、乳腺癌、胰腺癌等。
▎肥胖與呼吸系統問題
研究顯示,BMI超過28 kg/㎡的人群是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高發人群,這是因為當過量脂肪堆積在頸部或咽喉,睡覺時上氣道更容易塌陷,導致氣流受到阻礙,從而出現呼吸暫停。
不僅如此,肥胖和OSA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不僅肥胖可能導致OSA,OSA也會增強肥胖狀態。
▎肥胖與骨骼/關節問題
肥胖是骨關節炎的最大誘導因素之一。負重過重會導致關節不穩定、肌肉無力,並增加骨骼和關節的負荷。脂肪沉積,胰島素抵抗等各種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肥胖相關的骨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
生活方式管理是減重的重要手段之一
減重的原則在於攝入的能量低於消耗的能量,主要通過飲食管理和運動管理實現。
▎飲食管理
- 採用低能量、低脂肪、適量蛋白質、含複雜糖類(如穀類)的飲食原則。
-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加餐、飲用含糖飲料。
- 減少每天攝入的總能量,男性建議為1500-1800千卡/天,女性建議為1200-1500千卡/天,或在目前能量攝入水平基礎上減少500-700千卡/天。
▎運動管理
運動是減重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運動量和強度應當逐漸遞增,最終目標應每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每周運動3-5天。如無法做到一次30分鐘的運動,那麼短時的體育運動(如10 分鐘),累計30 分鐘/天,也是有益的。
建議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包括快走、打太極拳、騎車、乒乓球、羽毛球和高爾夫球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的飲食管理和運動方案還應根據個體情況和專業人員的指導而制定。
圖片來源:123RF
雖然生活方式的改變被認為是肥胖治療的基石,但運動依從性卻是因人而異。對於飲食、運動管理減重效果不好的人群來說,臨床治療是另一種關鍵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Yue Ton,et al.,(2022)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DOI :https://doi.org/10.1016/j.drudis.2021.11.001
[2] Chin, Kazuo,et al.,(2018)Reciprocal Interactions Among OSA, Obesity, and Sleep Duration,DOI:10.1007/s40496-018-0176-0
[3]Udhaya Nedunchezhiyanet al.,(2022),Obesity,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System in Osteoarthritis,DOI: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2.907750
[4]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2020). 肥胖症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 中華全科醫師雜誌,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20.02.003.
[5] Andrew G Renehan, et al., (2008). Body-mass index and incidence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doi: 10.1016/S0140-6736(08)60269-X.
免責聲明:葯明康德內容團隊專註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葯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葯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