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成年人患有這種病,但無法治癒

1/5成年人患有這種病,但無法治癒



圖片來源:pixabay

就像熔岩一樣,但幾乎沒人都聽說過這種病。

撰寫者 |黃雨佳

概述 |克萊夫布爾

「2018年的一個清晨,我從睡夢中醒來,感覺左手有點不對勁。一開始只有大拇指癢,但很快又腫又痛。後來手指殘留,其他部位都出現了問題。」手掌很好,同樣的癥狀,我的手幾乎變大了一倍,骨科醫生給我打了針,讓我的手不再腫了。

然而,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我的手著火了。先把手放在雪裡凍得麻木,然後突然放到熱水裡取暖,那種感覺就像是火辣辣的。

。只要稍微用力,即使只是洗手,手也會再次紅腫。後來,我的臉、耳朵、腳也開始「灼燒」。我的臉感覺像被嚴重晒傷了一樣,我的腳感覺就像踩在漂白的煤炭上。

沒有一個骨科醫生知道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這個來歷不明的噩夢伴隨了我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我因其他慢性病去看疼痛專家專家,他告訴我我患有

「燃燒人」綜合症。

(男人著火綜合症),學名

紅斑性肢痛症

(紅斑性肢痛症,em)。 」



圖片來源:pixabay

今年2月,美國作家傑·巴納赫(Je Banach)在《時代》雜誌上記錄了這個故事。

紅斑痛是一種罕見的神經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減弱,不能正常收縮和舒張,偶爾會出現梗阻。他們的皮膚偶爾會變紅並伴有灼燒感。嚴重時,患者可能會因為疼痛而想要截肢,甚至結束生命。

該疾病可能是遺傳性的,但一些患有高膽固醇血症、汞中毒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人也可能出現繼發性紅斑性肢痛症。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我國南方農村地區(湖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等地)每隔3至5年冬春季節,該病就會在高中生中暴發。 1987年對湖北兩所中學的調查顯示,女生紅斑痛的發病率為30.9%,男生的發病率為7.6%。



紅斑痛(圖片來源:Herbert L. Fred,醫學博士和 Hendrik A. van Dijk,CC BY 2.0,來自 Wikimedia Commons)科學家們仍然不完全了解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只能開始研究那些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一些研究發現

這些遺傳病患者攜帶相同的SCN9A基因突變

。該基因編碼Nav1.7鈉離子通道,這種突變導致外周疼痛神經元上的Nav1.7過度活躍,在疼痛反應中過度放電,使人對疼痛更加敏感。這種現象稱為

外周超敏反應

(外周過敏)。相比之下,攜帶另一種使 Nav1.7 失活的基因突變的人不會感到疼痛,即使他們骨折或燒傷。

普遍而神秘的慢性疼痛

當疼痛持續三個月或更長時間時,它被歸類為「慢性疼痛」,而紅斑性肢痛症只是多種慢性疼痛中的一種。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的一項研究表明,2021 年

大約 20.9% 的美國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6.9% 的美國成年人患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慢性疼痛,使其比糖尿病、抑鬱症高血壓等其他慢性疾病更常見。



2021年,約1/5的美國成年人將經歷慢性疼痛(圖片來源:CDC)

通常疼痛可以保護我們。例如,如果我們不小心碰到了一個熱鐵鍋,我們的手會因為神經反射而迅速跳開,由此產生的疼痛將幫助我們在以後不再重複同樣的情況。在此過程中,高溫激活皮膚中的神經元,疼痛信號沿著神經傳遞到大腦。

然而,在患有不明原因慢性疼痛的患者中,不存在這種外部刺激。

超過三分之一的慢性疼痛患者沒有明確的病因,許多患者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確定導致慢性疼痛的疾病。

除了紅斑性肢痛症之外,帶狀皰疹、糖尿病或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等疾病也會引起周圍神經的變化,導致疼痛神經元在不應該的情況下放電。還有一些炎症性疾病會損害周圍組織,導致神經元異常放電。

除了周圍神經系統的變化外,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人也有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例如,一些手術後的患者即使只是輕輕觸摸遠離手術傷口的皮膚也會感到疼痛。

中樞性超敏反應

(中樞敏化),大腦將正常的感覺信號解釋為疼痛。

藥物研發難度大

慢性疼痛不僅很常見,而且很難治療。研究表明,90% 2019 年遭受慢性疼痛的患者到 2020 年仍會遭受疼痛。這是因為

目前還沒有特別適合治療慢性疼痛的藥物

。你可能會想,既然Nav1.7過度活躍是導致周圍神經元異常放電的機制之一,那麼只要阻斷這個離子通道的功能,疼痛不就被抑制了嗎?科學家們也這麼認為,並開發了數十種 Nav1.7 阻滯劑,其中許多已經進入臨床試驗。

然而臨床試驗的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即使是在體外模型中最能抑制 Nav1.7 活性的分子,在臨床試驗中也只能適度減輕患者的疼痛,這與科學家設計這些分子時預期的效果相去甚遠。即使在動物模型中,也必須將抑製劑的濃度提高到大大超過體外實驗中的濃度,才能達到適度的鎮痛效果。

十幾年過去了,還沒有針對Nav1.7的抑製劑成功上市



圖片來源:pixabay

事實證明,這些神經元中除了 Nav1.7 之外還存在其他鈉離子通道。人體中有9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從Nav1.1、Nav1.2到Nav1.9(v代表電壓)。那些所謂的因 Nav1.7 失活而感覺不到疼痛的人體內通常還有其他減輕疼痛的機制,例如腦啡肽(一種可以與阿片受體結合以減輕疼痛的肽)。水平將會顯著上升。可見的

單獨阻斷 Nav1.7 完全不足以達到鎮痛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多管齊下阻斷多個鈉離子通道難道不能提供有效的鎮痛嗎?確實如此。如果我們去醫院拔牙,醫生可能會給我們注射普魯卡因。它是一種非選擇性鈉離子通道阻斷劑,可以同時阻斷多個鈉離子通道的功能。這樣我們拔牙的時候就不會感到疼痛了。

但如果你喝普魯卡因作為止痛藥,就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在我們體內,鈉離子通道不僅存在於傳遞疼痛信號的周圍神經中,還存在於心臟、大腦等各個器官中。一旦普魯卡因開始在全身發揮作用,所有主要器官將不再能夠正常運作。我們可能會變得昏昏欲睡、失去平衡或看到鬼影。過量服用會導致呼吸衰竭和心臟驟停。所以,

普魯卡因只能用於局部注射,是一種局部麻醉劑。

通常用於治療感染或受傷引起的急性疼痛的其他鎮痛葯可能不適用於治療慢性疼痛。例如,長期使用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會導致胃潰瘍;嗎啡等阿片類藥物有嚴重的呼吸抑制、鎮靜等中樞副作用,長期使用還會導致成癮。



藥店止痛藥(圖片來源:ParentingPatch,CC BY-SA 3.0,來自 Wikimedia Commons)一些醫生還決定用抗抑鬱葯治療患者的長期疼痛。英國和美國的數據表明了這一點

慢性疼痛已成為 65 歲以上人群服用抗抑鬱藥物的最常見原因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抗抑鬱葯對某些類型的疼痛有效。和

其他各種常用的抗抑鬱葯要麼無效,要麼缺乏明確的證據證明其用於治療疼痛。

新療法的曙光正在出現

當然,科學家們並沒有因為遇到障礙而停止開發治療慢性疼痛的藥物。在九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中,Nav1.7、Nav1.8和Nav1.9這三個主要存在於周圍神經中,在大腦中分布稀疏。所以,

許多科學家已從 Nav1.7 轉向研究 Nav1.8 抑製劑

,其中一些已經進入臨床試驗。

還有科學家使用非侵入性擾頻療法來治療慢性疼痛。他們將電極放置在患者身體的不同部位,

用來自非疼痛區域的信號替換來自疼痛區域的信號,從而「洗牌」大腦接收到的信息。

。這種方法可以顯著緩解80%~90%的慢性疼痛患者的癥狀。



擾頻器治療期間放置的電極(圖片來源:原始論文)

其他一些研究也發現了這一點

經常運動的人比久坐的人更能忍受疼痛

、經常鍛煉(散步、游泳、瑜伽等)也能有效降低神經系統的敏感性。還,

認知行為療法

CBT等心理方法現在也用於慢性疼痛患者,幫助他們重新理解和感知疼痛。

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的研究人員甚至嘗試使用它

虛擬現實

用於治療慢性疼痛的 (VR) 設備。它們讓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在VR設備中成為漫威世界中的綠巨人,擁有極其強壯、肌肉發達的身體。這樣,他們會感覺更堅強,注意力也會被轉移,從而減輕疼痛。



患者在VR設備中看到的場景(圖片來源:YouTube)

被污名化的慢性疼痛

除了無法治癒之外,慢性疼痛患者在疾病的診斷方面也面臨著非常不愉快的情況。他們通常被要求按照 0 到 10 的等級對疼痛進行評分,0 表示完全沒有疼痛,10 表示可以想像到的最嚴重的疼痛。然而,不同人的疼痛評估差異很大。骨折的孩子可以被評為 10 分,剛生完孩子的母親可以被評為 9 分。

但對於這些慢性疼痛患者來說,他們的藥物和保險可能取決於這些完全主觀的結果。



疼痛指數評分表(圖片來源:殘疾人世界)幸運的是,一種更科學的疼痛評估方法已經出現。例如,一位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形成了

曼科斯基疼痛量表

(曼科斯基疼痛量表),根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和藥物緩解疼痛的程度進行評分。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最近發現,通過在大腦中植入電極來記錄腦電波,我們還可以有效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更讓慢性病患者煩惱的是,公眾對這種疾病的認識還不夠。

他們經常不得不面對家人和朋友對他們疾病的懷疑、否認甚至嘲笑。

。很多不太了解的人會認為這些患者只是在誇大病情,自命不凡,甚至懶惰。即使許多非疼痛專家也常常不了解慢性疼痛。

這些患者在身體上已經遭受了很多不便的同時,還遇到了心理和社會問題,這使他們的痛苦更加嚴重。研究表明

患有慢性疼痛的人經歷焦慮或抑鬱的可能性是沒有慢性疼痛的成年人的五倍

。然而,慢性疼痛與抑鬱和焦慮的因果關係尚不清楚。在美國所有患有持續焦慮或抑鬱的成年人中,大多數(55.6%)還患有慢性疼痛。



圖片來源:pixabay

正如巴納赫在紅斑性肢痛症的故事中所說,「沒有看到就不可能有對話。如果沒有對話,我們既不能更好地治療那些遭受痛苦的人,也不能真正消除它。」這些可怕疾病的突破。」雖然我們不是科學家,對治療慢性疼痛無能為力,

我們仍然可以耐心傾聽這些患者的心聲

,這為他們本已困難的生活提供了一點支持。

參考來源:

莫友梅,楊明瑞,朱光啟等。紅斑肢痛症流行病學調查[J].湖北醫學院學報,1987(03):214-218。


僅在頭條號發布,其他平台均為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