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學會聯合發布慢性冠脈疾病管理「新指南」!專家划出10個關鍵點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劉健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董長喜

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於冠狀動脈存在功能障礙或解剖學狹窄導致的,以慢性缺血性心臟改變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主要包括隱匿性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等,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患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近日,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胸科醫師學會、美國心臟病預防學會、美國國家脂質協會以及美國心血管預防護理學會共6個學術組織,聯合在國際期刊《循環》雜誌上發布了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管理指南。新指南距離上一版本已間隔近9年,在此期間,冠心病患者的管理手段和理念均取得了顯著發展,新的臨床試驗結果也帶來了新的變革。

新指南再次強調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戒煙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意義,並且更新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製劑(SGLI2i,即列凈類)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 受體激動劑,包括艾塞那肽利拉魯肽)等藥物的相關推薦。「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對指南要點進行了梳理,並採訪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健進行逐一解讀。

1.強調「以團隊為基礎、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劉健指出,所謂「以團隊為基礎」,是指包括身心醫學在內的多學科團隊,包括但不限於醫師、護士、藥師、營養師、心理健康治療師等,有效合作可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的醫療建議。另外,每一例患者從疾病分型到可接觸的醫療資源、從疾病自我認知到醫囑依從等都存在極大差異,以患者為中心,鼓勵患者在充分認識疾病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參與自身健康管理,可以滿足患者訴求,提高醫療決策的有效性。

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健康和心血管護理的社會決定因素

依次為:醫療保健系統、教育水平/健康素養、經濟水平、居住環境、性別及性取向、文化及語言、種族、社會支持。

2.所有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都應進行非藥物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調整飲食習慣、適當運動。指南強調,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是預防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癥狀惡化的最佳方法。

慢性冠脈疾病患者營養支持推薦

3.鼓勵無禁忌證的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進行規律運動。患者應當減少久坐時間、增加有氧運動和阻力活動。心臟康復鍛煉可使患者獲得顯著的心血管獲益,包括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活動禁忌證主要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其他高危心血管疾病(如高度心律失常、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活動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或其他不穩定或危及生命的非心血管疾病,如活動性感染、不受控制的糖尿病、終末期癌症或不穩定的精神狀態等。

4.建議對特定的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包括非糖尿病患者)使用SGLI2i和GLP1 受體激動劑。SGLT-2抑製劑可用於左心功能不全(LVEF<40%)的慢性冠脈疾病患者,以降低心臟事件風險。GLP-1受體激動劑可用於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減輕體重,也可帶來相關心血管獲益。

5.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選擇β受體阻滯劑,達到抗心絞痛、降壓等效用。新指南認為,如果患者過去一年內未發生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即LVEF≥50%)或其他β受體阻滯劑適應證,則不建議常規使用β受體阻滯劑。

6.無論採用何種降脂方案,血脂監測對於評估個體對降脂治療的反應以及監測治療的依從性和持續性至關重要。當前,他汀類藥物仍是一線降脂療法,幾種輔助治療,如依折麥布、PCSK9i、inclisiran(一種小干擾RNA製劑)、苯培多酸等,可用於特定人群,但尚無新型藥物如inclisiran的臨床結局數據。

7.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時程、降階梯方案、聯合用藥調整等應根據患者個體的出血、血栓風險決策。

8.不建議患者使用維生素等非處方營養素或膳食補充劑。指南強調,目前尚缺乏足夠證據證實諸如歐米伽3脂肪酸,維生素C、D或E,β胡蘿蔔素鈣劑等非處方營養素或膳食補充劑是否對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有益,因此不建議患者使用上述藥物。

9.近期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梗死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對於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推薦接種肺炎疫苗來預防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心臟事件。

10.儘管電子煙相較於其他煙草替代品達到戒煙目的的可能性更大,但目前尚缺乏電子煙長期安全性數據,指南不建議將其作為戒煙的一線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