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膝關節疼痛,據檢查診斷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內長骨刺了,是不是只要手術把骨刺處理了,以後膝關節就不疼了?」
61歲的張大爺,因為右膝關節疼痛,沒法正常的生活,尤其是上下樓梯、下蹲完全沒法做,走平路都一瘸一拐的。
村裡有人告訴他,臨近的鎮上有個赤腳醫生在這方面很在行,只要擦點他的藥酒就會好,於是張大爺當真了,整了些藥酒回來擦拭,可一擦就是半年,結果不但沒緩解,反而加重了。
疼到實在沒法了,才來到省城求醫,經骨科醫生診斷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要求做手術,進行關節置換;可張大爺還是不太願意置換關節,在行他科床旁康復時,向我諮詢證實文章開頭的疑惑是否可行?
其實,對於張大爺的困惑,很多人都會有,不知該如何應對?不知如何是好?孔醫生覺得有必要科普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只有了解膝關節,您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啥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在我們的膝關節中,關節面上有一層軟骨附著,生理狀態下,它可以促進關節的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承重,為此,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
在隨著膝關節的不斷使用,每天應力負荷的刺激,關節軟骨發生發生變性、磨損,造成膝關節內炎症或關節軟骨的丟失產生的骨痛,是必然會發生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但是不是軟骨磨損就一定會引發膝關節疼痛呢?答案是否定的,即沒有感覺到膝關節疼痛,也會發生軟骨的磨損;但要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要是有膝關節的疼痛,就說明軟骨磨損處於進展狀態或是已經磨損得差不多了。
為啥中老年人容易發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常識,人老了,隨著年齡的變化,肢體也在老化,也在發生退變,尤其是女性,身體的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快。
再者是中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可能每天要從事重體力勞動或一些劇烈的體育運動,當然身體的體重過大,肥胖也是加速軟骨發生退變的因素。
另外,還有還有一些人腿型不好,比如最常見的O型腿,走起路來呈內八,膝關節是處於一種內翻狀態,長期如此受力異常,也是加速軟骨退變的。
最後呢,就是在再起有膝關節的外傷史、手術史等等,會在受傷後發生軟骨的變化,隨著時間的變化,其軟骨會越來越糟糕。
以上這些因素是軟骨發生磨損的關鍵,是誘發中老年人容易發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根本。但同時也不能忽視,軟骨本身是沒有痛覺神經分布的,作為膝關節疼痛的原因,軟骨磨損的碎片是引發關節內炎症,誘發膝痛的一種情形。若是沒有引發關節內炎症,但卻在拍片時發現有骨質增生,這也是膝關節疼痛的另一種情形,即軟骨磨損,關節的功能受到一定影響,就會不自主的藉助膝關節周邊的軟組織來代償,其發生血運障礙,軟組織纖維化。
所以,中老年人發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其中軟骨發生退變、磨損是誘因,而導致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卻是隨著年齡增加,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柔韌性降低,發生纖維化、血運障礙造成痛覺神經的閾值變化。
膝內有骨刺,手術處理後就好了嗎?
在此,來看一看張大爺的情況,目前是膝關節疼痛,關節內有骨質增生(骨刺),是不是處理完骨刺,膝關節就不疼痛了呢?
其實,並非那麼簡單,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除了關節本身之外,我們膝周的組織更關鍵,但也並非一定得做關節置換,除非關節已經發生嚴重的畸形。
目前,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保守治療來緩解疼痛、改善膝的功能還是有一些方法的,建議大家在被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時,不要盲目做手術,可以先保守。
目前康復醫學中,開展一項富血小板血漿注射技術(Prp)對這類膝痛的改善是非常有用的,同時可以配合康復功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