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大疫三年,世界終於走到了疫情隧道的出口,人類終於迎來了疫情結束的曙光。

世界衛生組織5月5日宣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再構成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是朝新冠疫情終結邁出的重要一步。不過,世衛強調目前病毒並沒有消失,當前部分地區的新冠病例仍在激增。

2020年1月30日,世衛正式將新冠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歸列最高警戒級別。世衛組織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定義為:嚴重、突然、非同尋常,在國家間的傳播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家應對措施的公共衛生事件。

三年多來,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約7.64億人確診,死亡病例超過690萬。根據世衛組織截至4月24日的統計數據,新冠疫情死亡率從2021年1月每周超過10萬人的高峰,放緩到如今一周約超過3500人。who在5月4日發布最新一期全球新冠流行病學更新,4月全球新增感染與死亡,分別比過去一個月下降17%與30%。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在發布會上回顧說,過去三年多時間裡,新冠疫情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經歷了由阿爾法、德爾塔、奧密克戎等新冠變異毒株引發的多輪疫情高峰。譚德塞懷著極大的希望,宣布結束新冠疫情的全球緊急狀態,他估計至少有2000萬人因為感染新冠而死亡。世衛研究人員通過收集2020年以來的全球超額死亡數字,與大流行前的數字進行對比,從而判斷得出以上結論,該數字是官方數字的三倍。

目前,絕大部分國家已取消了本國的新冠疫情緊急狀態。但世衛強調,新冠流行病還沒有結束,最近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病例激增,每周仍有數千人死於病毒。新冠不再是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並不意味著病毒的威脅消失了,各國要學會與新冠共存,要學會與其他傳染病一起有效管理。

從現實來看,在世衛發布公告之前,許多國家對新冠疫情的優先順序已經退讓給其他事項,比如經濟振興和民生政策。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中國的出行人數和消費規模都達到甚至超過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日本決定從5月8日開始把新冠的傳染病等級從2類降至5類,並從4月29日開始解除所有入境檢疫。德國已在4月7日全面取消各項防疫措施,從病毒變種、疫苗接種和臨床病例三個方面來看,可以認為德國的新冠大流行已經結束。美國眾議院通過了題為「疫情結束」的法案,白宮行政和預算辦公室宣布,將於5月11日解除因新冠疫情引起的「國家緊急狀態」和「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在全球範圍,疫情持續下行,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是防疫與病毒在動態變化中達成的平衡。據分析,新冠病毒從2021年末的奧密克戎變異之後,各種變異趨於穩定,都是在免疫逃逸方面的小修補,而健康威脅方面沒有發生大變化。新冠病毒找到了「舒適區」,人類對病毒的監控預測也有跡可循,逐漸跟上了變異的腳步。同時,全世界已接種 133 億劑新冠疫苗,加上感染本身帶來的自然免疫,全球已經沒有明顯的免疫窪地存在。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是一個長期過程。大多數流行的傳染病都沒有消失,而是人類通過不斷地適應和進化,找到了正常生活與抵禦傳染病的平衡。這樣的平衡博弈過程,需要集體的智慧,也讓各國經歷了初期的迷茫,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能力建設,提升人力資源、防護設備、抗疫藥品等多方面能力。在此基礎上,人類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真正開啟。

世衛組織為新冠疫情「取關」,而全世界不能忘卻如此巨大的損失和傷痛,真正的反思將貫穿整個後疫情時代。世衛表明,新冠疫情不僅僅是一場衛生危機,它還「暴露了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政治斷層,侵蝕了民眾、政府和機構之間的信任,而錯誤和虛假信息的洪流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前人們犯下了很多錯誤,包括缺乏協調、公平和團結,這意味著現有的工具和技術沒有被最好地用來抗擊新冠病毒。

新冠疫情對全球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破壞,包括從各國的經濟總量中抹去了數萬億美元,擾亂了旅行和貿易,迫使企業關閉,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新冠疫情給我們的世界留下深深的傷疤,這些傷疤必須永久性地提醒人們,新病毒還可能會出現,並帶來破壞性的後果。人類必須向自己和子孫後代承諾,永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解除新冠緊急狀態,是全球在抗疫領域取得進展的一個標誌。今後,各國的新冠應急模式會過渡到與其他傳染病一同管理的水平,國家級別的統一防疫政策會分散為個人化的防疫措施。但世衛組織強調,病毒將繼續存在,仍在造成死亡,仍在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感染和死亡人數飆升的新變種風險依舊存在。人類應當通力合作,抓住機會窗口,面對下一次新的疫情,希望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