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因為不了解其危害而使一些人吃了大虧。其實這種疾病本身並不可怕,關鍵是大家要正確認識該病,以便針對不同情況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膽囊息肉指附著於膽囊壁,向膽囊腔內隆起性病變的總稱。膽囊息肉難以自行消失,根據性質分為膽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少見腫瘤性息肉等,多數膽囊息肉屬於膽固醇性息肉。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該怎麼選擇治療方法?
一、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膽囊壁由內向外分為黏膜、肌層和外膜3層,膽囊息肉是指膽囊黏膜隆起並向膽囊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一類病變。在病理上膽囊息肉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非腫瘤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如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局灶性膽囊腺肌症等,原因為膽汁中各種成分的含量平衡被打破或慢性炎症刺激囊壁增生所致;另一類則是腫瘤性息肉,也叫真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等,此類疾病非常少見,是囊壁生長出來的真正腫瘤。
膽固醇性息肉形成與膽囊內膽汁膽固醇過多,結晶沉積在膽囊壁上有關。膽固醇性息肉形成的原因較多,包括飲食、生活、膽囊功能,如果飲食中過多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一日三餐不規律或其他因素,引起膽囊收縮功能障礙,膽汁中過量的膽固醇或膽汁淤積可引起膽固醇結晶,附著於膽囊壁上。
二、膽囊息肉患者該怎麼選擇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膽囊息肉的發病,因於情志失調(壓抑、抑鬱、易怒)、飲食所傷(過量飲食肥甘厚膩、過量飲酒)、勞逸過度(勞累、勞神過度、安逸過度)、感覺外邪(暑濕、風寒)等所致。是肝膽疏瀉失職、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膽汁泌排不利、濕熱蘊結、瘀血內停、日久形成癥瘕、積聚之症。對於體積小於1.5cm,無明顯癥狀及癌變傾向的患者可用中藥或中成藥(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癥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複發。
如果發現息肉較晚,息肉直徑已大於1.5cm,或有其他癌變傾向,此時可以考慮積極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並且在手術之後將膽囊送病理科,進一步行染色切片檢查,看息肉的性質以及看息肉有無惡變的情況。注意行腹腔鏡膽囊切除以後,需要減少進食雞蛋、牛奶、肉類等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避免進一步形成膽總管結石的可能。(提醒因上述中成藥含有人蔘,故孕婦無法服用,建議安排好時間在備孕前,或生完孩子後服用來消掉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