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份之後,全國各地紛紛「解封」和優化防控措施,好是真好起來了,但是也有很多人都在擔心,也不知道外面誰是「羊」了,自己外出時就要嚴格做好防護,一般的口罩就不安全了,更要戴上N95口罩了。
其實,真不是那麼一回事。戴什麼口罩,是有學問的,並不是防護等級越高,對人就越好。反而,不恰當地戴口罩,也會對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2022年8月29日,中國大連一大爺因坐公交車時佩戴的是普通醫用外科口罩,沒有按規定佩戴N95口罩引發眾怒,車內有乘客大喊「缺德」,報警後,該男子被巡警帶下公交車。疫情中,魔幻的事就是層出不窮......
至於嗎?有這必要嗎?原來真是有規定——
之前,在2022年8月25日進行的2022年女排亞洲杯小組賽中國對伊朗的比賽中,中國女排姑娘第一局戴著口罩比賽,時不時地要拿下口罩透口氣,狂喘著粗氣,結果第一局輸了。
後面三局,姑娘們拿掉口罩裸臉打比賽後,才以大比分贏了。這說明隊員們戴著N95口罩打比賽,確實已經給她們帶來了呼吸困難,導致了她們在運動中缺氧,難以發揮出正常水平。
疫情三年,戴口罩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新冠病毒感染者呼出的飛沫和氣溶膠裡面,可能會帶有新冠病毒。通常來說,戴口罩就是為了阻擋空氣中的飛沫和氣溶膠進入人們的呼吸道中~但是,也要注意,口罩該怎麼戴?戴什麼種類的口罩?還是有講究的——
目前基礎研究已經證實,在密閉空間內,新冠病毒感染者呼出的氣溶膠和飛沫,能傳播病毒的最遠的距離,不會超過1.5米。也就是說,就是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內,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如果超過1.5米就安全了。通常情況下,只有在人群密集的封閉的室內公共場所,人們才需要戴口罩。
而在空氣流通的戶外,新冠病毒感染者呼出飛沫和氣溶膠,很快被空氣稀釋,只要人和人之間保持1米的距離就安全了。因此,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空氣流通的戶外,並不一定非要戴口罩,更不必非要戴上較貴且厚重的N95專用防護口罩。
普通外科口罩有三層式結構,可以阻擋近90%的飛沫,防護效果與N95相比,並不差太遠。但是,普通外科口罩的通氣性能,要比N95防護口罩好很多。所以普通人,在公共場所,戴上普通外科口罩就可以了,真沒有必要非戴上厚實的N95防護口罩。
2021年9月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下發了(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1】96號)文件。明確規定了N95口罩,也就是醫用防護口罩的使用範圍:核酸採樣工作人員、新冠病毒感染者手術或者急診手術人員、確診病例定點隔離區工作人員、發熱門診工作人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工作人員、新冠病毒感染者轉運工作人員。除此之外,就算是在醫院裡,普通人也不需要佩戴N95口罩。
為什麼國家不規定讓大家都帶上N95口罩呢?
呼吸的過程,是先吸入新鮮空氣,空氣中一些微粒會被氣道纖毛擋住,然後,空氣在肺泡里進行交換,空氣中的氧氣和血液中血紅蛋白結合,並釋放出二氧化碳,最後再通過口鼻呼出含有二氧化碳的廢氣。戴著口罩,就會導致廢氣在口罩內和肺之間的循環加劇,使能夠吸入肺里的空氣中,氧氣濃度會比口罩外空氣中低。
而且口罩防護等級越高,通氣性越差,對人們的危害可能性就越大,輕者缺氧,嚴重的有可能會導致「二氧化碳中毒」。而且長期不恰當戴口罩也會有副作用,會導致人缺氧,出現心率失常等問題,在一些肺功能不好的老年人身上表現尤為明顯。
人戴口罩,必然會導致缺氧,只是人們平時的活動,耗氧量並不大,人體可以代償,缺氧的感覺並不明顯。但是,只要加大了運動量,戴口罩導致缺氧的問題就會馬上凸顯出來,而腦缺氧,人就會出現危險。這在疫情初期,許多學校要求學生們在上體育課的時候也要戴上口罩,就出現過學生在跑步時當場昏倒的事。
疫情發生以來,各地也觀察到有人戴著N95口罩跑步時,出現了心臟驟停或猝死的悲劇。在醫學雜誌上,也可以搜索到不少這種猝死病例。疫情以來,世界各地也時有發生。當然,也不是每個人戴上口罩,都會感覺到缺氧,還要看個人體質。只不過疫情防控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健康,戴口罩也只是種手段而已,合適就好。
而且,新冠病毒除了經呼吸道傳播途徑,還有經手接觸公共場所的物體,或者病人飛沫留在手上,再摸到眼口鼻都是導致感染的途徑。
就算戴上了N95口罩,提高了口鼻防護等級,如果手上沒有做到規範的消毒措施,手的防護級別沒有跟上,再高級的口罩也算是白戴了~
2022年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也稱「新10條」。正式宣布:除特殊場所外不再查「兩碼一證」(健康碼、行程碼、核檢證明)!對於跨地區流動人員也不再查驗,不再開展"落地檢"。
同時,要求全國各地要按照精準落實。小步不停步,持續優化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