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主任藥師 閻 敏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冰潔
近日,湖南長沙一名11歲女孩因嚴重肝功能損害入院治療。起因是她受涼後出現咽痛等感冒癥狀,家長先是自行購買止痛藥、消炎藥、感冒藥、利咽葯4種藥物讓其吃下,但患兒的癥狀貌似加重,於是家人又讓她吃抗病毒感冒藥、胃藥等3種葯,癥狀仍未見好且出現腹痛,這時才就醫檢查。目前,患兒仍在進一步治療觀察。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主任藥師閻敏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臨床中常說「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由於兒童的肝臟對藥物的代謝能力較弱,擅自用藥會加重肝臟負擔,易出現毒性反應。藥物肝損害時可表現出噁心、嘔吐、上腹疼痛、全身乏力,癥狀與胃腸感冒相似,不少人誤認為「感冒加重」,會繼續用藥或加量用藥,於是病情越來越重。
專家表示,疾病在兒童與成人身上的發展規律不同,用藥規律也不一樣,切不可將成人葯的一片掰開服用。目前,大部分感冒藥沒有2歲以下嬰幼兒的推薦劑量,原則上不宜使用;2歲以上幼兒用藥仍需謹慎,首選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用藥前,先確定是否需要。普通感冒的早期可表現為咽癢、打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一般沒有發熱等全身癥狀,可在一周內自愈。因此,能不用藥就不用,能少用藥就不多用。
流行性感冒常為急性發病,早期可出現畏寒、突發高熱等全身癥狀,體溫可達39℃及以上,伴有頭痛、全身酸痛,呼吸系統癥狀較輕。部分患者有鼻塞流涕,或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這類感冒需儘快就醫,擅自使用普通感冒藥不僅沒作用,還會延誤治療。
混吃、加量吃會「疊加」副作用。治療發熱、咽痛時,對乙醯氨基酚是最常用的解熱鎮痛葯,不良風險低,但過量服用可引發肝損傷、肝衰竭,成人對乙醯氨基酚每日使用量不宜超過4克;為了止涕,感冒藥常加入馬來酸氯苯那敏,但服用後會有睏乏表現,藥量偏多時會加重嗜睡;右美沙芬多用於治療感冒引發的咳嗽,但過量服用可導致頭痛頭昏、支氣管痙攣、呼吸抑制等情況;偽麻黃鹼等減充血類感冒藥可緩解鼻塞,過量攝入易引發心慌等心臟不適。
感冒藥多為非處方葯。通常,在推薦劑量範圍內用藥是安全有效的,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極低,但隨著劑量增大,尤其是超劑量用藥,發生率會大幅增高。須注意的是,雖然商品名不同,但絕大多數感冒藥、退燒藥都有重疊成分,如果「混搭」服用,可能會重複、超劑量攝入單一或多種成分,「放大」副作用,甚至出現肝腎毒性。比如一片酚麻美敏片含有325毫克對乙醯氨基酚,每片氨麻美敏片含500毫克對乙醯氨基酚,二者疊加服用時易超量。
感冒了,患者可根據癥狀「對號入座」,感冒藥、退燒藥最好二選一;如只有單一癥狀,首選單一成分的藥物,最多不超過兩種;如有頭痛、鼻塞、咳嗽等多種癥狀,僅服用一種復方感冒藥。
判斷是否為復方製劑,可看藥名中是否含有「氨」「酚」「敏」「麻」「美」「復方」等字眼,前兩個代表「對乙醯氨基酚」,「敏」「那敏」代表含有馬來酸氯苯那敏,「美」則為右美沙芬的縮寫。
中西藥最好別同服。為達到治療效果,一些中成藥會添加足量的西藥成分,比如銀翹解毒片、退熱栓等均含有對乙醯氨基酚,感冒清、感冒靈等還含有馬來酸氯苯那敏。如果中藥、西藥同服,很有可能攝入雙倍藥量。
不要聯用非甾體抗炎葯。布洛芬、萘普生、阿司匹林、雙氯芬酸鈉等非甾體抗炎葯可退燒、鎮痛,但作用機理相似,不良反應各有不同,較常見的是胃腸道、肝腎功能損傷。如果同時服用2種或以上,輕則噁心、嘔吐,重則引發胃腸道出血。
認準通用名、閱讀說明書。綜上所述,購葯需認準藥品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這是因為一個藥物只有一個通用名,代表的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成分,商品名代表的是不同廠家的產品。服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其中對劑量限制、不宜與哪些藥物同吃、用法均有注釋,同時關注禁忌證、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切勿隨意加量或增加次數。
專家建議,得了感冒後,首先建議多休息、多飲水,如果效果不佳或出現新癥狀,應儘早就醫,並針對性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