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血壓日 | 天天吃降壓藥,如何才能減少藥物副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群高達1200多萬人,而高血壓正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大的隱患,預防心血管疾病需要先從高血壓開始。

每年的10月8日是「全國高血壓日」,今年全國高血壓日的主題是「血壓要知曉,降壓要達標」。治療高血壓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用到降壓藥,而且大部分中重度的高血壓患者需要每天服用降壓藥。那麼,長期服用降壓藥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副作用?高血壓患者如何安全服用降壓藥?


01長期服用降壓藥,身體可能會出現的6個常見副作用

1.乾咳

部分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可能會出現乾咳,是因為降壓藥能夠讓肺泡中水分增多,導致肺泡間隙中空氣不流通,患者需要通過乾咳來讓空氣排出。乾咳並不危險,一般不需理會,但如果持續乾咳且加重,應該及時就醫。

2.腳踝水腫

利尿劑類的降壓藥會導致體內水和電解質發生變化,當體內電解質紊亂的時候容易導致腳踝水腫,高血壓患者如果出現腳踝水腫可以抬高下肢,這樣可以促使下肢血液迴流以便減輕水腫。

3.便秘

大部分降壓藥能夠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而膽固醇是人體製造大腸黏液中一種重要的物質,腸黏液不足容易導致大便乾燥,引發便秘。患者應該合理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脂類食物,建議每日經常早晚揉腹,促進排便。

4.心率異常

部分降壓藥如苯二氮卓類、洛伐他汀類及利尿劑等能夠使心率加快,這些葯的作用機制是為了阻斷心臟的電信號,讓心臟不受到「嚴格的指揮」,從而起到降壓的目的。而另外一些降壓藥可能會導致心率變慢,出現心律失常的高血壓患者要根據個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更換合適的降壓藥。

5.噁心、厭食和消化不良

噁心、厭食和乏力也是高血壓常見的副作用之一,這是因為降壓藥主要是通過阻斷血管內皮信號來達到降壓的目的。但除了降壓之外,血管內皮還在消化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作用在胃腸血管內皮,也可能會出現噁心、厭食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建議最好先查一下血清電解質,看看自己的相關指標是否正常。如有異常,也需要考慮更換降壓藥。

6.頭暈、頭痛

大多數降壓藥的作用機制是通過降低血管中血液的流動速度來實現降壓目的,從而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但是大腦耗氧量大,如果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應容易導致頭暈頭痛,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劑量的長效降壓藥,讓血壓值在數周的時間內逐漸地下降,而不是一下子就降下來。


02高血壓患者去醫院,醫生通常會給開哪些降壓藥?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BB)、鈣通道拮抗劑(CCB)如地平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ACEI)如普利類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如沙坦類。

地平類、普利類、沙坦類、利尿劑與β受體阻滯劑降壓作用相似,因此在降壓效果上這5種降壓藥效果相差不大,然而具體到每個人,不同藥物的降壓作用可能有明顯不同。

在患者選擇藥物的時候,考慮到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應該儘可能選擇醫保內能夠報銷的藥物,而且選擇藥物的時候應該謹遵醫囑,不要因為擔心副作用多而介意聯合用藥,與高血壓的併發症比起來,降壓藥的副作用簡直微乎其微。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在服藥後也需要定期監測血壓,剛開始服藥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後複測血壓,以評判降壓的效果,根據結果觀察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還有一部分患者擔心長久服用降壓藥會產生耐葯,其實並不是藥物的療效不好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血壓病情沒有控制住,血壓又上升了,此時應該諮詢醫生更換降壓藥或者考慮聯合用藥。

平均每四個成年人就有一個高血壓患者,這已經是見怪不怪的現象了,其實高血壓並不可怕,可能的是高血壓併發症,但只要控制好血壓,可以有效預防高血壓併發症。

因此,高血壓患者應該謹遵醫囑,按時服藥,不要因為懼怕藥物的副作用而停葯,與高血壓併發症比起來,降壓藥的副作用真的很小。除了按時服用降壓藥之外,每天規律運動、低鹽低脂飲食等生活方式的干預,也能起到很好的降壓效果。


*除標註外,文中圖片源自攝圖網,已獲平台授權

參考文獻:

[1]全國高血壓日 | 合理運動能降壓,信不信由你!·健康中國.2020-10-09
[2]健康知識科普:高血壓十大用藥誤區·健康寧夏.202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