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美國女嬰為續命,移植了狒狒心臟,結果怎麼樣了?

噩耗的降臨

1984年10月,特蕾莎提前三周產下了自己的女兒,並給她取名為史蒂芬妮·菲伊·波克萊。但還沒等她將自己的喜悅,與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分享,卻先從醫生的口中得知了噩耗。她被告知,早產兒小菲伊患上了左心發育不完全綜合征

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一般人體心臟有四個腔,左右心各有心房心室兩個腔,可以起到泵血的作用。但左心發育不完全的幼兒,會因為左心房和左心室發育不良,導致左心系統沒有辦法將血液泵入肺臟和全身,只能依靠右心獨自完成。

更可怕的是,如果患病幼兒左右心系統間的通道閉合,那麼右心系統就會無法將血泵入主動脈側的體循環,患兒就會在出生後的數小時或數日內,因為急性左心衰竭死亡。

這個消息對於特蕾莎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她無法想像,還在自己懷裡安睡的女兒,馬上就要被先天心臟病奪去生命,命運對於她們母女倆是如此的不公。但特蕾莎並不想放棄,她帶著女兒轉到了醫療條件更好的洛馬林達大學醫院,希望能有醫生告訴她,小菲伊的病還有治癒的機會。

瘋狂的狒狒心臟移植手術

終於,在特蕾莎最無助的時候,一通來自洛馬琳達醫學中心的電話,讓她們重新燃起了希望。

對方告訴她,他們從1976年起,就開始了異種移植研究,並且主刀醫生倫納德·貝利,已經成功為許多動物進行了移植手術,他們認為,可以嘗試將狒狒的心臟移植給小菲伊。

這讓特蕾莎十分猶豫,因為這場手術除了醫生的移植經驗外,沒有任何的保障。這項實驗,甚至從沒有過任何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體的先例,也就是說,自己的女兒將成為第一個實驗對象,她並不知道手術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少。而且,將狒狒的心臟移植到人體,這簡直是一件有違道德倫理的事情!

但看著呼吸急促的女兒,她已經別無選擇。在旁人眼中,如此荒謬的事情,在特蕾莎看來,卻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就算成功率再低,也不能讓自己剛出生的女兒就這樣痛苦地死去。所以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同意將這顆來自狒狒的心臟,移植進女兒的身體。

如何選擇一顆健康的心臟

心臟移植手術分為兩種:

第一種同種移植,簡單來說,就是器官供應者和受供者都是人類,或者雙方都是同種的某一動物,這也是目前臨床移植最多的情況。

而第二種異種移植,就是不同物種間的移植手術,小菲伊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他們無法用人類幼兒的心臟,為小菲伊進行移植,那樣只會害死另一個無辜的生命,所以,貝利醫生將目標放在了靈長類動物狒狒的身上。

他認為狒狒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較高,而且小狒狒的體型和人類嬰兒相當,心臟大小也會更接近,更符合移植條件。

經過層層篩選,貝利醫生找到了6隻體型與人類嬰兒相差不大的雌性狒狒,並對它們進行了各項指標的檢查和檢測,最終留下了一隻移植條件最佳的小狒狒。

手術開始前,特蕾莎越發緊張起來,甚至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她不知道,一旦推進手術室,自己還能不能見到一個可以呼吸的女兒。

但此時,女兒的呼吸已經變得越發困難,這場移植手術刻不容緩,出生僅12天的小菲伊被推上了手術台。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這場緊張的狒狒心臟移植手術,順利結束,小菲伊的心臟終於開始重新跳動起來!

致命的排異反應

儘管心臟移植手術進展得十分順利,但小菲伊還要面臨一個巨大的生死考驗——身體不能產生排異反應

因為移植的心臟屬於外來「異物」,人體免疫系統會在識別後,對這個「異物」進行破壞和清除,在手術後的短期時間內,器官排異反應的發病風險極大,隨時可能奪走這個幼小的生命。但面對這一情況,醫生也是無能為力,只能祈求她的身體不會產生排異反應。

在之後的幾天內,小菲伊的傷口癒合得很好,甚至在幾天的觀察中,都沒有出現任何感染的情況,這讓所有人都倍感興奮。只要手術成功,不但挽回了小菲伊的性命,還證明了異種移植手術是正確的,這將成為改變人類器官移植技術的轉折點!

但此前毫無先例的異種移植手術,註定不易。正當所有人為小菲伊感到高興的時候,她卻突然出現了食慾減退,和輕度呼吸急促的情況。

這時,所有人才意識到,幼小的菲伊最終還是無法承受住這顆心臟,身體內的免疫系統,還是出現了嚴重的排異反應,免疫細胞開始對這顆完好的心臟發起攻擊。

儘管貝利醫生和眾多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但仍然沒能挽救這條幼小的生命,手術後第21天,菲伊因為心力衰竭,徹底離開了人世。

異種移植的進步

在小菲伊去世後的第二天,貝利醫生就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他對這次手術表達了惋惜和遺憾。這也讓本就不被看好的移植實驗,再一次遭人唾罵,人們紛紛指責他的不負責任和變態心理,一夜間,貝利醫生再次成為了千古罪人。

但在身為母親的特蕾莎看來,雖然這次手術結果並不美好,但她並不後悔,至少這場手術還是讓她的女兒,以一個「健康」的身體,繼續陪伴了她二十多天,如果重新做一次選擇,或許她依然會選擇進行手術,因為沒有什麼比女兒的生命更加重要了。

雖然特蕾莎並沒有責備貝利醫生,但菲伊的離開,始終在他心裡深深埋下了遺憾,他翻看了大量的相關資料,終於找到了導致菲伊死亡的致命原因——血型不符

他發現,小菲伊的血型是O型,而狒狒的則是AB型。正是因為血型的不相配,導致菲伊體內快速產生了排斥的抗體。雖然這場手術以失敗告終,但仍然為研究異種移植手術,提供了寶貴經驗,也避免了未來更多嬰兒因移植導致的死亡。

在發現原因後,貝利醫生坦誠了自己的錯誤,並開始著手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努力尋找到既符合移植條件,又能不產生排異反應,提高術後生存率的移植方法。

在之後的幾年間,貝利醫生和團隊不斷攻克一個個難題,在上百場手術中不斷總結經驗。洛馬林達大學醫學中心,也在二十多年的努力中,成為了世界領先的兒童心臟移植中心,利用異種移植技術,拯救了無數患病嬰兒。

時至今日,異種移植的技術,仍然爭議不斷,雖然異種移植技術,能讓無數重病患者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但仍然有悖道德倫理。

在人類性命與道德倫理之間,到底該選擇哪一個?或許只有當我們真正為人父母之後,才能做出這個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