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時守位,淡泊名利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慨嘆:「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是沒有好壞之分的,適合自己的位置就是好位置,萬事萬物一直都保持著隨著變化而變化的動態平衡。恰當的目標使人進步,「變則通,通則久」,但無盡的慾望卻會像洪水猛獸一般吞噬本心,致人心力交瘁、精神渙散。
因此,期勉大家以淡泊平和的心態為人做事,不唯名利是圖,從而達到調養精神、卻病延年的目的。
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人之所以生病,與機體正氣虛實密切相關。「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即全身正氣充盈,就能免受病邪侵害,從而保持機體健康。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中州而灌溉四旁,脾的功能健旺,是保證機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金匱要略》提到:「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人臟腑,為內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也。」自古醫者就認識到威脅我們健康的三大因素即內傷、外侵、他犯。調整情緒,注意天氣冷暖變化,防止外傷亦為養生之道。
粗茶淡飯,起居有常
日常生活中,不推崇以葯養生,大家不要迷信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進口葯、保健葯、滋補品。「粗茶淡飯,食有定時,食有定量,即為大養」。
一日三餐,看似平常,卻與我們的健康密不可分,快節奏生活下的現代人饑飽無常、濃油赤醬的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威脅著自身身體健康。三餐一定要定時定量,葷素搭配,宜食清淡,忌肥甘厚膩、辛辣燥熱。
在飲食上,可以適當吃點蒜。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具有強烈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是當前發現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另外,大蒜也具有排毒清腸、預防腸胃疾病的作用。
在飲品的選擇上,可以清茶或山楂茶為主。現代研究表明,山楂對於降低血壓、膽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有明顯療效。其次,山楂中所含的黃酮類和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物質能阻斷並減少自由基的生成,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防衰老、抗癌的作用。
不僅食有定時,起居亦有定時。健康的作息時間更有助於我們機體的自我修復及放鬆,為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外,鍛煉也是健康養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快走就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選擇,每天快走半小時至一小時,微微發汗,腠理開合有度,可使衛氣充盈,防禦外邪入侵。
未病先防,知常達變
《黃帝內經》中闡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人們應注重平素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自律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