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背後的腦科學:紙筆記錄,激活了更多腦區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習,還是用筆和紙記下來效果更好。

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在腦科學上是如何解釋的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01

一個實驗


東京大學的科學家做過研究,招募了48名年齡在18-29歲的志願者,平均分為3組,讓他們都去記一組信息。

不同的是,第一組用紙和筆,第二組用平板電腦中的日曆app和手寫筆,第三組用手機上的日曆app和文字輸入。

最後再用一些難易不一的問題來提問他們。

結果發現,正確率最高的是紙筆記憶組,最差勁的是平板電腦組。

而且在之前記憶階段,紙筆組記憶的時間也最短,在涉及複雜問題的時候,紙筆組對知識的理解也更深入。


為了觀察記憶過程中的大腦情況,實驗過程中研究者還用上了核磁共振,發現紙筆組的人大腦海馬體和視覺區域都更活躍。

我們都知道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不僅有短期記憶更有空間記憶功能。

當我們用紙和筆寫寫畫畫的時候,手從左到右,筆尖從上到下,眼睛來回掃描等等,這些動作都能激活海馬體的空間記憶能力,也意味著讓我們記得更牢。

那理解起來更深刻怎麼說呢?

02

記住的叫信息,理解的才是知識


理解,並不是單一維度的。

舉個例子,我們在課堂上,記住了老師說的勾股定理,但到做題的時候,換個說法,我們就不會用定理做題了。

這就是沒有實現知識的遷移,理解的深度不夠,只是記住了一個信息而已。

想要能運用,聽懂是一,練習也要,在生活中找找類比,去實踐一下等等,這些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激活不同的大腦通路來觸達同一目的。

當這些不同的路徑結合在一起,綜合起來,我們就能理解得更深刻。

那麼在學習方式上,採用更多路徑,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 用紙筆,激活的大腦路徑更多。
  • 眼神跟著筆尖自動,視覺區域激活;
  • 用筆寫,字形字體,腦海中的默讀都會激活語言區;
  • 在紙上書寫的移動,激活海馬體的空間記憶功能;
  • 手部的感覺,跟紙和筆的接觸,這些身體感覺也能增進記憶。

這許許多多的細節,從不同的角度,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雖然不像實踐、練習、討論等這些路徑看起來明顯可見,但相較於只聽,相較於用手機和平板來記錄,已經是更好的學習方式了。

這再次印證了那句話:慢就是快。

看似又笨又慢又繁瑣的方式,說不定背後蘊藏著大玄機。

所以,學習還是不要怕麻煩。

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記筆記。

03

如何記筆記


課堂上,孩子們的筆記最常見的有2種:

  • 1 有幾個字,有些是為了應付,有些是粗枝大葉太過簡略;
  • 2 密密麻麻,恨不得幾頁紙,下課了還嚷嚷著自己沒記完。

看起來第2種情況更好,其實不然,這種孩子只是假努力,精力都用到記筆記上了,沒有跟上老師的節奏,更分不出精力去思考。

一份合格的筆記應該包括以下三點:

  • 1 有課堂要點:對一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有思考地去記,簡約也記得更牢。
  • 2 總結關鍵詞:下課簡單復盤一下,把關鍵詞寫下來,方便以後看到關鍵詞想起全篇,有助於複習;
  • 3 本章節體系:這節課和其他內容的聯繫,這節課的思路是如何展開的。

這樣下來,既有對本節課知識點的記錄,又有方便檢索的關鍵詞和總結,還有整理成體系的思路,有利於形成知識系統。


這也是現在在學霸間很流行的康奈爾筆記法,大家可以看圖:

  • 左邊豎欄,用來書寫問題,思路,與其他內容的聯繫;
  • 右邊寬欄,用來記錄本節知識要點;
  • 下邊用來總結歸納。

這樣記錄下來的筆記,既有前面我們說的紙和筆的優勢,又有思考、總結和體系,學習效果能不好嗎?

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康奈爾筆記本,這種筆記本是分割好的,用著方便,也提醒孩子去按照康奈爾筆記法記筆記。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閱讀。

參考書籍:

《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

《卓克·科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