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晚期以來,非營養性甜味劑承諾在不含熱量的情況下提供糖的甜味。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它們對人體沒有影響,但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糖的替代品並非惰性的,事實上,其中一些可以改變人體微生物群,從而改變人體的血糖水平。相關論文8月19日發表於《細胞》雜誌。
早在2014年,該論文通訊作者、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和德國國家癌症中心(DKFZ)免疫學家Eran Elinav和團隊就發現,非營養性甜味劑會影響小鼠的微生物群,從而影響它們的血糖反應。讓研究小組感興趣的是,這些結果是否也出現在人類身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仔細篩選了1300多名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避免攝入非營養性甜味劑的人,並最終確定了一個120人的隊列。這些參與者被分成6組:2組為對照組,4組攝入的阿斯巴甜、糖精、甜菊糖或三氯蔗糖均遠低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的每日攝入量。
「在食用非營養性甜味劑的受試者中,我們可以確定腸道微生物的成分、功能,以及其分泌到外周血中的分子,都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這似乎表明,人體的腸道微生物對每種甜味劑都相當敏感。」Elinav說,「當我們將食用非營養性甜味劑的消費者分為2組時,我們發現2種非營養性甜味劑——糖精和三氯蔗糖,對健康成年人的葡萄糖耐受量有顯著影響。有趣的是,微生物的變化與人們血糖反應的變化高度相關。」
為了確定因果關係,研究人員將研究對象的微生物樣本轉移到無菌小鼠身上。無菌小鼠是在完全無菌條件下飼養的,自身沒有微生物組。
「結果相當驚人。」Elinav說,「在所有非營養性甜味劑食用組中,但不包括任何對照組,當我們把反應最明顯的個體在食用各種甜味劑時收集的微生物組轉移到這些無菌小鼠時,受體小鼠的血糖變化與供體的血糖變化非常相似。」相比之下,不明顯反應者的微生物組大多無法引發小鼠的這種血糖反應。他補充說,「這些結果表明,微生物組對人類食用非營養性甜味劑的反應,有時可能會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誘導食用者的血糖變化。」
Elinav預計甜味劑的效果會因人而異,因為人體內微生物的組成極其獨特。「我們需要提高對這一事實的認識,即非營養性甜味劑並不像我們最初認為的那樣對人體無效。儘管如此,它們可能引起的臨床健康影響仍然未知,值得未來進行長期研究。」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繼續尋找方法『抵禦』對甜食的渴望。我們應該避免吃糖,這顯然對我們的代謝健康最有害。」Elinav說,「在我個人看來,只喝水似乎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7.016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排:戴衛 夏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