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2025年06月10日08:32:05 健康 1788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

「最近身邊查出腸癌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這是我在門診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之一。不是老年人,是五十齣頭的中年人,有時候甚至三十多就中招。

有一回,一個三十七歲的IT工程師坐在我對面,面無表情地問:「醫生,我這個還來得及治嗎?」他那天帶著一張體檢報告,明確寫著「結腸癌中晚期」。

我翻了一下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數據,2024年,中國每年新髮結直腸癌病例超過51萬例,比乳腺癌還多,位列全國第三高發癌種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而在城市地區,它已經悄無聲息地爬到了第二名。更扎心的是,它的發病年齡正在往下走——以前六十歲以後是高發期,現在四十歲出頭就可能被盯上。

很多人覺得腸癌是「吃壞了」,但真不是那麼簡單。

吃,是一個方面。但不拉、不查、不管,才是關鍵問題。

有時候我真想敲醒那些「忍一忍就過去了」的人。肚子不舒服、排便出血、腹瀉便秘交替……這些信號身體都給你了,你卻選擇忽視。腸癌不是一天長成的,從腺瘤變成癌,少說也得五到十年。你有的是時間防,但你從不防。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我見過太多「早該查」的人,最後卻因拖延錯過了黃金期。你知道嗎?早期腸癌五年生存率可以接近90%,而一旦到了晚期,生存率直接腰斬,甚至更低。不是病可怕,是人太大意。

我這個年紀的醫生,對數據是麻木了,但對一個個病人,永遠不會麻木。每次看到有人因為一個小小的腸鏡被「救回來」,我就想大聲告訴所有人:腸癌不是不能預防,也不是不能早發現。

你可能不愛聽醫生嘮叨,但下面這六個護腸方法,我勸你不管幾歲,記住就行。不是因為你生病,而是為了不生病。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第一,管住嘴,別讓腸子替你受罪。

腸子是個「吃貨器官」,吃進去什麼,它就得負責消化吸收。

你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飲食,腸子就得每天面對「油膩大餐」,久而久之,腸道菌群紊亂,慢性炎症滋生,腸道環境就像個發霉的廚房。紅肉、腌製品、燒烤、火鍋,這些都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天天吃。

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這些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是腸子最喜歡的「清潔工」。你要是每頓都有點綠葉菜,腸子會謝謝你。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第二,要動起來,腸子才不會「罷工」。

久坐,是現代人腸道的「死敵」。你坐得越久,腸子的蠕動越慢,宿便越多,大腸黏膜接觸有害物質的時間越長,癌變風險自然增加。有研究顯示,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比常活動的人高出20%以上

不需要你去跑馬拉松,每天快走30分鐘,或者早晚各10分鐘拉伸、做做深蹲,都能讓腸子「活潑」些。腸子是喜歡節奏感的器官,一動它就跟著動。

第三,排便規律,是腸道健康的「晴雨表」。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我總跟病人說:「你每天拉不拉,拉得順不順,比你有沒有胃口還重要。」排便本身就是身體排毒的過程。如果你經常三天不拉、拉出來還幹得跟羊糞蛋似的,那就是身體在給你敲警鐘。

不要小看「便秘」兩個字,它背後可能是飲食結構、運動習慣、甚至是甲狀腺功能的問題。長期便秘,是結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特別是左側結腸癌。

第四,該查就查,不查等於「盲過」。

腸鏡聽起來可怕,做起來也不舒服,但真沒你想的那麼恐怖。現在的無痛腸鏡技術已經很成熟,整個過程十幾分鐘,檢查完你還能睡一覺醒來就走。關鍵是,它能發現90%以上的腸癌前病變——腺瘤。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你知道腸癌大多數都是從腺瘤演變來的嗎?而腺瘤是可以切除的,一刀下去,癌變的可能性直接掐滅在搖籃里。所以腸鏡不是「查有沒有癌」,更像是「提前滅火」。

第五,別迷信保健品,有病看醫生。

我真見過有人拿著一堆保健品,跟我說他「吃這個防癌」。裡面什麼都有,什麼靈芝蟲草酵素、某某菌群膠囊,連說明書都看不懂。這些東西有沒有作用?不好說。但如果你把希望全寄托在它們身上,那就是自暴自棄。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腸道健康靠的是日常積累,而不是某個「神葯」逆轉乾坤。如果你真擔心,就去正規醫院做篩查,聽醫生的,別聽朋友圈的。

第六,情緒,也在影響腸道。

研究早就發現,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條「腦-腸軸」,你心情好不好,腸子知道。長期焦慮、緊張、壓力大,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影響菌群平衡,甚至誘發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等問題。

所以別總說「肚子不舒服是不是吃壞了」,你可能是「想太多了」。該放鬆得放鬆,睡眠、冥想、運動,都是調節腸道的「情緒葯」。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說到底,護腸這件事,不是高深的醫術,而是日常的點滴。你每天吃什麼、動不動、拉不拉、查不查、信不信正經醫生,這些點連在一起,就畫成了你腸道健康的完整軌跡。

我們無法控制基因,但可以改變生活方式。別等哪天查出問題,才後悔沒有早點做腸鏡。沒有哪個醫生願意告訴病人「你來晚了」。

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醫生,我早幾年就感覺不對勁了,但一直沒當回事。」每次聽到這句,我都想說:你不當回事,它可當了你的事。

中國一年51萬人確診腸癌!建議:不管多大年紀,記住6個護腸方法 - 天天要聞

腸癌不是「老年病」,也不是「吃貨病」,它是一個現代病,和我們的生活節奏、飲食結構、壓力水平高度相關。它不是暴風驟雨,而是滴水穿石。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不管多大年紀,都該記住這六個護腸方法。它們不是藥方,也不是捷徑,而是你和腸癌之間最簡單、最有效的「防護牆」。

你可以不做醫生說的每一件事,但有些事,越早做,越值。

參考文獻:
[1]國家癌症中心.中國癌症統計年報2024[R].北京:國家癌症中心,2024.
[2]何建行,劉學偉.結直腸癌篩查及早診早治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23,32(10):741-746.
[3]李敏,張曉燕.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關係研究進展[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2022,36(01):89-93.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醫生坦言:能活過80歲的糖尿病人,身上會有這7個特點 - 天天要聞

醫生坦言:能活過80歲的糖尿病人,身上會有這7個特點

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所說,在我國大約有1.5億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的風險,近幾年也逐漸成為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患上糖尿病後的併發症,當多個併發症找上門,損害
耳鳴的特效藥,藥店藏著掖著不願說,我來和你講 - 天天要聞

耳鳴的特效藥,藥店藏著掖著不願說,我來和你講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一講耳鳴,你可能不知道,在醫藥店的犄角旮旯裡面,藏著三種緩解耳鳴的特效藥,這些葯呢,就像是被人丟在角落裡的寶貝一樣,就因為太平價,所以藥店呢,也不怎麼愛賣,感覺呢,再晚一點呢,他們就要徹底消失了第一,益氣聰明丸,生陽聰耳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 天天要聞

人真的能被熱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體溫高到人體無法承受

►本文2125字 閱讀3分鐘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就醫。南京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高溫天氣中因嚴重中暑不幸去世。送醫
新AI模型突破性預測心源性猝死風險 準確率顯著提高 - 天天要聞

新AI模型突破性預測心源性猝死風險 準確率顯著提高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多模態人工智慧(AI)模型,能顯著提高識別心源性猝死高風險人群的準確性,有助於挽救生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資料圖)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心血管研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新開發的AI模型名為「多模態AI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