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2025年05月17日18:42:09 健康 1940

文 毛婷婷

聲明:本文內容均來自於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章標註了文獻來源和截圖,請悉知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新冠病毒

原本以為新冠和我們已經是永不相見的關係,但是最近新冠肺炎再次「抬頭」,這下恐怕口罩將會變成常態化。

根據官媒報道,3月份新冠病例為3000餘例,但到4月份新冠病例激增2萬宗,其傳播的速度極為可怕。新冠病毒活躍於中國大陸台灣兩岸以及南亞新加坡等國情況更為嚴重。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疫情測核酸

這次的新冠不會徹底從我們的生活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更加隱蔽的姿態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可能你的身邊隨時都會有,像刀開口子撕開一點就開始肆無忌憚的繁衍。

為了讓我們不會再經歷「三陽」的痛苦,所以根據國家權威報告總結出一下六樣居家必備好物,關鍵時刻勝過你去三甲醫院就醫,我們來看看是哪幾樣好物?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醫院門診

體溫計

首先我們要談到的就是體溫計,很多人覺得這麼常見的東西怎麼會是控制新冠病毒的第一好物呢?很多人家人有但是卻沒怎麼正確的使用。

小小的溫度計竟然會變成我們身體的警報器,像是低燒或是高燒不退並且連帶著喉嚨像刀片一樣干拉,頭暈四肢無力等等,有了這些癥狀多半是你感染了新冠。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體溫計

我們確定了低燒可以用什麼葯,高燒又是什麼情況可以用什麼葯,這些都是基於溫度計才能進行的步驟。

所以要想確定自己當前的身體狀態,我們就必須要先知道自己的體溫,就像開車必須有儀錶盤一樣的道理,根據數據隨時改變用藥的量以及種類。不看溫度計,一旦出現問題,一切都晚了。除了溫度計,還有什麼儀器是家庭必備的呢?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看溫度用藥

血氧儀

原本大家的生活中很少出現血氧儀,但是這幾年因為新冠甲流的頻發,「血氧」二字已經變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話題。

新冠最恐怖的不是發燒而是體內血氧出現潛移默化的缺氧,血氧下降的時候,基本沒什麼外部感覺,基本上和渾身乏力,神思倦怠差不多。

但是血氧卻是肺炎、阻塞型肺病以及睡眠呼吸暫停和新冠肺炎必須要觀測的點,老人、以及術後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都是血氧缺氧的主要人群。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測血氧

當時大S感染流感的時候血氧僅有89%,而我們正常人的血氧值在95、98或者100,患上肺病常年抽煙的老頭血氧也在91左右,可想而知當時大S的情況有多危急。

血氧值不正常醫院的醫生可以間接的來拿呼吸道是心肺功能不正常,情況十分危急,所以新冠再次蔓延之時,我們必須隨時監測注意血氧值的變化。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以上信息來源於——百度百科

口罩

口罩自新冠肺炎以來,已經成為了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隨時戴口罩並不是為了防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安全,畢竟第一次新冠病毒期間,誰如果出門不戴口罩就會被視為疫情散播者直接被拘留,這種情況有事實先例。

因為我們日常辦公、通勤活動都要與人接觸,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話,口氣傳播新冠的概率很大,所以現在出門戴口罩是必須的。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戴口罩

口罩已經被視為人際交往的安全牆,只有戴了口罩我們才能更加長久和安全的進行社交,戴口罩並不是膽小怕死,而是我們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的健康負責。

畢竟病毒不會看人下菜碟,你有錢或是長得漂亮難道病毒就不會侵襲你免疫系統嗎?還是戴上口罩更加安心。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是疫情期間必須要準備的呢?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戴口罩

消毒液

還有就是消毒液,病毒的傳播媒介不僅是通過空氣,還有握手以及表面物體接觸都能使新冠病毒被傳播。

所以當我們用過公共場合的物品或是接觸過之後,消殺就是防護自身,也是打掃戰場,而且我們在消殺過程中也不能直視打掃戰場,也要對自己身上的關鍵接觸性部位進行消殺。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做好消殺

像是我們日常用的消毒洗手液以及酒精噴霧和消毒液都是家庭必須的,所以我們應該給家庭成員每人必備一小瓶消毒液。

別說自己的沒接觸,不管接觸沒接觸,我們都要消消毒、洗洗手、噴一噴,這樣才更加安全!那還有什麼東西是家庭所必備的呢?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以上信息來源於——澎湃新聞|新冠又「抬頭」?如何應對?專家回應一

水和食物

家庭必備的還有水和食物,這樣看起來就是進入備戰的狀態,因為三年抗議說的其實就一直都是備戰狀態,並不是擔心小區不準進出影響到家裡的正常生活。

是因為疫情期間自己一旦感染,沒有心力做飯烹飪的時候,可以讓自己不挨餓。一旦感染新冠,你連動都不想動。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水和食物

那時只想躺在床上癱著更別說再去開火做飯,所以可以準備點快餐之類的食物,以備不時之需。還有純凈水、一些水果、速食品加熱就能吃的東西可以備上點

這不是害怕超市缺貨,而是為了自己的身體不用病上再增加負重。我們最嚴重的疫情三年不就是如此度過的嗎?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快餐食物

健康筆記本

最後我們必須要準備的東西就是一個記事本,將自己感染新冠後最嚴重的時期,每天的體感溫度、吃的東西以及血壓、血氧等數值,甚至可以精確到幾點睡,幾點起,拉了幾次肚子,哪天喉嚨發炎像刀片……

將自己的生活全案記錄,之後就診醫生也是很好的依據,我們將自己的疫情期間的狀態全案記錄在冊,比一些APP要管用的多。

現在三陽又開始了,如果在之前兩次陽的時候有記錄健康狀態的朋友在,這次可以很好的參照其中的具體數據和自救辦法。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健康記錄本

結語

疫情和流感如今已經變成我們生活中的常規現象,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即便感染也不要懈怠,盡量讓自己在疫情期間可以過得更加舒適。

以上六種物品看起來雖然都大家聽過的,但是每一樣在疫情期間都不是擺設,所以大家趕快著手準備起來吧,為了身體亮起紅燈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大的自救!

「新冠」來勢洶洶,建議:每家備好6樣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 - 天天要聞

新冠必備好物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熱熱熱!這些地方將達36℃…… - 天天要聞

熱熱熱!這些地方將達36℃……

據江蘇氣象消息今天白天我省淮河以南地區出現了分散性陣雨受降水影響今晨氣溫較低不過隨著降水漸止午後氣溫回升天氣實況今天白天全省都是多雲到晴的好天氣午後氣溫快速上升下午2點我省大部分的地區氣溫都在28-32℃淮北局部地區25℃上下和昨天同一時間相比大部分地區升溫明顯沿江蘇南地區氣溫上升幅度在7-11℃未來三天我省以...
尹悟銘突發呼吸心跳驟停逝世,享年45歲! - 天天要聞

尹悟銘突發呼吸心跳驟停逝世,享年45歲!

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創作與實踐處處長尹悟銘同志,因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不幸於2025年5月16日晚23時33分在南京逝世,享年45歲。尹悟銘同志1980年9月出生於陝西興平,2005年7月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並留校任教。曾任南藝美術學院副院長、實驗設備管理...
「盯上」中青年 治療高血壓這些誤區要避開! - 天天要聞

「盯上」中青年 治療高血壓這些誤區要避開!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應該怎樣預防高血壓?如何能更好的控制高血壓?今天,帶您了解高血壓那些事。 我國成人高血壓患者2.45億 在臨床上,....
以為能吃,其實可能「有毒」的7種食物!提醒爸媽一定要扔! - 天天要聞

以為能吃,其實可能「有毒」的7種食物!提醒爸媽一定要扔!

日常生活中,已經發霉的麵包、發芽的土豆甚至長毛的水果……為了不浪費,很多人洗一洗、切一切就繼續吃,殊不知有些食物一旦變質,很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再節儉也不能吃!今天,我們整理了 7 種看似沒壞但有很多安全隱患的食物,大家生活中多注意,最好別
「京城·智愈」醫療服務大模型發布 - 天天要聞

「京城·智愈」醫療服務大模型發布

5月17日,北京京城皮膚醫院舉行「京城·智愈」醫療服務大模型發布會,慶祝建院20年。 北京京城皮膚醫院成立於2006年,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設置床位120張,秉承「專家立院、科技興院」理念,匯聚了300餘名國內皮膚科重量級專家、教授,長期坐診專家70餘位,醫院擁有315台(套)前沿先進診療設備,設立銀屑病、特應性皮炎、斑...
手疼得沒來由太鬧心!速來探尋背後的秘密原因! - 天天要聞

手疼得沒來由太鬧心!速來探尋背後的秘密原因!

日常生活中,突然感覺手部疼痛,卻找不到明顯誘因,這讓不少人感到困惑和擔憂。手部作為人體活動頻繁的部位,疼痛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多種原因,從常見的勞損到潛在的疾病都有可能。接下來,我們就從多個方面深入剖析,揭開無緣無故手疼的神秘面紗。
21歲駝背畸形女孩術後增高5厘米!湘雅二醫院脊柱外科團隊勇闖手術「禁區」 - 天天要聞

21歲駝背畸形女孩術後增高5厘米!湘雅二醫院脊柱外科團隊勇闖手術「禁區」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脊柱外科二病區收治了一名特殊的脊柱側彎女孩小莉(化名)。小莉今年21歲,身高160cm,體重僅有35公斤。多年的駝背畸形讓小莉的性格非常內向,不善言語。通過外科手術,小莉的身高增長了5cm,背部畸形也有了極大的改觀。入院後,脊柱外科李晶教授和王孝賓副教授為其接診治療,但初步的檢查結果卻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