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王女士,平靜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病痛打破。她因 「持續性頭痛 2 天」被家屬緊急送往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
據女兒描述,王女士毫無徵兆地出現後枕部及前額脹痛,還頻繁噁心、嘔吐,伴反應遲鈍,無發熱,畏光,畏聲,運動障礙,抽搐等癥狀。
一系列檢查後,結果令人揪心,王女士被診斷出腦栓塞,住院期間還並發了肺栓塞、脾栓塞,病情危重,但患者常見的卒中相關危險因素篩查,包括重點關注的血壓、血糖、血脂,血管及心臟評估等指標都是正常的。
為了防止患者反覆栓塞,塗鄂文教授團隊抽絲剝繭,尋找病因,最終實驗室檢測到王女士血抗心磷脂抗體 igg/igm 強陽性,原來,罪魁禍首是抗磷脂抗體,這個 「沉默的血栓製造者」 悄然現身。
抗心磷脂抗體綜合征是一種以反覆動靜脈血栓形成,病態妊娠(如複發性流產)和抗磷脂抗體持續陽性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情況下,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能精準識別 「敵人」,保護健康。
可患上這種病後,體內的抗體就像脫韁野馬,失控地攻擊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的磷脂蛋白複合物,引發一系列 「瀑布式凝血反應」。血小板異常活化,微小血栓在血管中悄然形成;血管內皮受損,促凝物質大量釋放,進一步加劇凝血;腦微循環也因此受阻,出現神經系統表現包括腦梗死,偏頭痛,癲癇,認知障礙,脊髓病變,周圍神經病等,正是這個「隱藏的殺手」讓王女士飽受持續性頭痛、認知下降,胸痛,氣促,腹痛等痛苦。
塗鄂文教授特別提醒,頭痛有時可能是大腦發出的 「求救信號」。一定要迅速識別繼發性頭痛,如果臨床遇到以下情況需要高度懷疑抗心磷脂抗體綜合症:
1.年輕卒中(尤其無傳統危險因素);
2.多部位血栓;
3.神經癥狀合併反覆性流產或血小板減少。
要怎樣早期精準快速識別病情呢,其實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篩查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高血壓:高血壓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險因素。
2.血糖:糖尿病患者面臨更高的腦卒中風險,因此需要監測血糖水平並進行有效管理。
3.血脂異常:血脂異常(如高ldl膽固醇和低hdl膽固醇)也是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定期檢測血脂水平是必要的。
4.吸煙:吸煙與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增加有關。
5.肥胖:超重和肥胖可增加腦卒中的風險,需評估體重指標(如bmi)並提供相關建議。
6.生活方式:不良生活習慣(如缺乏鍛煉、飲食不均衡、高鹽飲食等)也可增加腦卒中風險。
7.心理因素:壓力、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因素可能影響腦卒中的風險。
8.心血管疾病:既往心臟病(如冠心病、心房顫動等)、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歷史需重點關注。
9.家族史:了解家族中的腦卒中病史,特別是直系親屬的相關情況。
10.年齡與性別:年齡(尤其是55歲以上)和性別(男性相對風險較高)都是不可控的危險因素。
腦卒中可防可治,積極尋找卒中病因,規範治療,全病程管理尤為重要,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率先在全省開展了卒中篩查及隨訪門診為廣大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故建議王女士定期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腦卒中篩查與隨訪管理門診定期複診。
卒中(中風)危害巨大,做好危險因素篩查,是預防其發生和複發的關鍵。我們要重視自身健康,尤其是 40 歲以上人群,更應定期篩查,高危人群則強調每半年複查,早發現、早干預,將卒中風險降到最低,守護好我們的生命健康防線。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 洪小平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