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即對食物有明顯的厭膩感,就算是自己很喜歡吃的食物擺在眼前,也提不起興趣,同時還伴有口唇乾燥等癥狀,而這一系列癥狀在中醫看來,其實就是脾胃「上火」所致。關於脾胃病症的治療和緩解,自古以來都備受醫家重視,不少醫家甚至還在脾胃病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金元名醫李東垣、傷寒大家張仲景,都非常注重對脾胃的呵護與調理,而且在張仲景的很多經方中,幾乎都有甘草、大棗這兩味藥材,它們不僅具有緩和藥性的能力,同時還能發揮很好地補益中焦脾氣之功效。
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一方劑,也重於對脾胃的調理,它就是宋代著名小兒醫錢乙收錄在《小兒葯證直訣》中的瀉黃散。瀉黃散作為《小兒葯證直訣》這本醫書的代表方劑之一,又被稱為瀉脾散,原本是用於治療和緩解小兒脾胃積熱病症的,其中藥配伍也很簡單,共由5味中藥組成,分別是山梔子、石膏、防風、甘草以及藿香,具有瀉脾胃伏火的作用,可以調理口乾口渴、口唇乾裂等病症。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說虛火和實火,那麼這「伏火」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伏火源於實火,但卻被包裹住了,它並不屬於虛火,但卻很容易損耗體內的陰液,由此便會誘陰虛內熱的表現,在治療上,通常會採用疏散的能力,讓隱藏的火熱得以化解。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脾開竅於口,而嘴唇是脾的外候,因此,脾中伏火最常見的癥狀表現就是肌肉、口唇存在火熱病症,比如口腔潰瘍、口氣重等,而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瀉黃散來加以緩解。瀉黃散是個極具特點的方子,其本來是用於緩解火熱病症的,但石膏和梔子在是整個方劑中的用量卻最輕,之所以用量較少,是因為針對伏火病症的治療,並不需要使用大劑量的清熱藥材,同時,錢乙也是為了兼顧小孩子的脾胃,防治苦寒太過,而傷及其身體里的陽氣。
在此方中,用量中最大的中藥是防風,針對熱性病症的治療,一般都會選用涼性藥材加以緩解,而防風則是一味味道辛甘、具有溫性的藥材,這也正體現出了伏火與其他火熱病邪的不同,對於伏於灰土之下的火熱,往往需要利用升散的疏導方式清除身體里的熱邪,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火郁發之」,因此,在這個方劑里便用到了大量的防風,儘管防風並不是整個方劑的主葯,但與梔子、石膏相互配伍後,卻可以在清泄脾胃伏火的同時,避免耗損身體里的陽氣,在升散脾中伏火的過程中,也不會助長火勢。
此外,藿香是一味辛溫的藥材,而在這個方劑里之所以加入藿香,其實是為了促進防風的升散之力,以便於發揮君葯的藥性,而且藿香還具有自己獨特的香味,是芳香類藥材,可以提振脾胃的氣機。最後的甘草則是用於調和藥性,幫助君葯瀉火,在清泄脾胃火熱的同時,不傷及脾臟。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