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其實就是脾內「廢水」排不出去,中醫有一方,可行氣化濕,止癢治標
在中醫的理論中,脾主運化,是後天之本,負責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當脾的功能出現問題時,身體的代謝和排毒能力就會下降,導致濕邪內生。濕邪滯留在體內,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濕疹。因此,對於病程長的濕疹患者,調理脾臟是至關重要的。
分享一則案例:
我之前有一位患者,他最近兩個月前突然全身起了紅色的小疙瘩,當時患者沒有十分的在意,以為是簡單的過敏就抹了點藥膏,誰知道最近疙瘩開始流水瘙癢,嚴重影響到了他的生活。
刻診發現患者身上布滿了抓痕,部分已經結痂。通過深入了解,得知患者半個月前腹部出現了紅色疙瘩,並伴隨著劇烈的瘙癢,特別是在晚上,癥狀尤為嚴重。此外,患者在搔抓後,皮疹會增大併流出黃色液體,導致局部皮膚大面積發紅,且癥狀逐漸蔓延至腰部和軀幹等區域。
我看了患者的舌脈,發現舌苔薄白,舌質正常,脈象沉細稍數。
了解完患者情況以後,我給他開了一方: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等
患者反饋如何?
複診:患者自述服用了兩周後,自己的皮疹消退、鱗屑減少,瘙癢也緩解了不少。我又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他反覆調方,最終患者服用四個療程後,濕疹癒合,紅斑消退,瘙癢基本消失,只有少量的疤痕。
對於濕疹這種相當常見的皮膚病,中醫認為其成因多與飲食不當導致脾胃受損、濕熱內生以及外部風邪的侵襲有關。
該病症的核心癥狀就是——癢,許多患者深感難以忍受的奇癢,嚴重影響了睡眠和飲食。
因此,中醫理念中有句話:「癢如蟲行,祛濕為先」。這句話意味著在治療濕疹時,祛濕應當被放在首要的位置,這是治療該病症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