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肉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餐桌上一道重要的美食,它靠著高蛋白和低熱量的特點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也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聽家裡老人說過吃魚可以補腦這種說法,所以魚肉在我們的印象里一直是一種既有營養又有益處的食物。直到目前魚肉依然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吃的肉類之一。
但是目前有一些研究可能正在打破這一想法,他們提出魚肉或與癌症有一定的關聯性。
網傳:魚肉導致癌症高發
在2022年美國的一項雜誌中,有研究團隊召集了491367名參與者來參與這項名為「總魚攝入量與特定類型魚的 攝入量與黑色素瘤風險之間關聯」的研究項目。最後這項研究得出結論:發現較高的魚類總攝入量,金槍魚攝入量和非油炸攝入量與惡性黑色素瘤和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呈正相關。
此研究一出就在網路上掀起波瀾,許多人開始對魚肉發出質疑的聲音,不過真相真的如此嗎?
關於魚肉致癌的說法,我們可以從魚肉本身和魚肉被附加的屬性這兩方面來看。
首先魚肉本身對人體並沒有多大的傷害,但是由於近年來的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使得許多種類的魚被生存環境的污染物污染出現重金屬超標的現象,這些深受重金屬污染的魚類才是導致癌症的最終元兇。
以下這三種魚千萬別貪食,真的要少吃
除了環境污染引起的肉質變質的情況,魚的烹飪手法也值得考究一番,以下三種烹飪方法真心建議大家減少食用,不然輕則不適,重則失去生命。
生魚片:在日本生吃魚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吃法,近年來國內也頗有流行之勢。市面上常見的生魚片的做法就是以鮮活或者是新鮮冷凍的魚為原料,再冷處理後就直接給顧客食用。但是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中,魚片就有被污染的風險。
一是魚產品本身就是被污染的,比如攜帶寄生蟲或者是被細菌感染;二是在食物處理的過程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綜合國內外的相關事件,日韓有報道過由於生魚片所引發的大腸埃希菌,副溶血弧菌以及肝吸血蟲的感染情況;內地的中毒事件中也查出河弧菌、氣單胞菌、變形桿菌等的身影。
其實生魚片的最佳原材料是深海魚類,且冷凍儲存解凍後即食,不要二次冷凍。而淡水魚一般並無生吃的價值,最好不要食用。
腌制魚:腌制的魚類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加工產品,但是在產品加工以及貯存的過程中,遊離氨基酸會被分解為生物胺,由於亞硝酸鹽和胺類的相互作用,會產生一種化學物質——N-亞硝胺。這種物質會在人體中長期積累,積累過多就會誘發一些系統的癌變。
熏烤魚:這種烹飪手法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以前人們會利用熏烤使魚類保存更久,現在這是一種特殊的風味深受人們喜愛,但是與此同時一種名為多環芳烴的物質已經悄然無息的進入我們體內。
這是一種在熏烤過程中由於木炭的不完全燃燒和有機物的加熱分解所產生的副產物,它具有親脂性,極易在脂肪中貯存,同時部分種類的多環芳烴被認證附帶遺傳毒性,致癌性,潛在致癌性的特別屬性,這些性質嚴重危害了人體的健康。
你知道魚肉與哪些食物相剋嗎
在了解魚肉的幾個不適宜的製作手法後,我們也要注意在食物搭配中可能會出現的安全問題。
食物相剋在本質上是屬於我們所食用的兩種或是兩種以上性狀相反的食物產生不良的胃腸道反應,是一種食物間的拮抗作用。這種現象輕則會影響人體對食物的吸收,而重則會使身體產生劇烈的排斥反應。當然我們常見的魚肉也有與之相剋的幾種食物。
鞣酸類:我們常見的魚類特別是海魚,它們的含鈣率都是比較高的,而含鈣食物會與鞣酸類相剋,原因是鈣會與鞣酸類食物反應生成一種新的化合物叫做鞣酸鈣,這種化合物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易被人體消化。如果我們同時食用過多量的這兩種食物,就會刺激腸胃繼而產生腹瀉、噁心、嘔吐等不良的胃腸道反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鞣酸類食物有山楂、石榴、葡萄、柿子等,大家食用時要多多注意它們之間的相剋現象。
富含脂肪蛋白質食物:魚肉本身就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加之據研究調查:魚類體內有大概3%的脂肪。那麼如果這時我們再食用富含蛋白和脂肪的食物就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等消化問題。對於健康人來說可能不會出現過重的問題,但是對於本來消化能力就不強的患者來說就需要關注一下了,以防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奶製品,豆製品等。
綜上所述,魚肉有一些相剋的食物,但是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這些相剋的反應對於個人來說都不是絕對的,大多是以量為前提的。大家可以參考上面的內容,特別是胃腸道功能欠佳的人士,建議相剋的食物不大量的食用,如果身體出現不適反應最好還是及時就醫。
有幾種人慎食魚肉,看看你是否在其中
雖然說魚肉有一些與之相剋的食物,但只要我們平時加以注意,就不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後果。而且魚肉富含多種維生素,有補充營養,保護視力等價值,其中魚肉中的Ω-3脂肪酸也有增強記憶,降低風濕性關節炎風險的作用。
不過魚肉並不適合所有人食用,以下幾類人食用後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痛風病人: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晶體異常沉積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嘌呤代謝和尿酸排泄異常以及障礙。據相關研究調查發現高嘌呤食物是誘發痛風的重要因素,而魚類中也有嘌呤成分,不過雖說魚中含有嘌呤成分,但也有高低之分。像是三文魚、帶魚、鱈魚等是屬於高嘌呤類,痛風患者盡量避免使用;而低嘌呤的魚類包括鰱魚、草魚、鯉魚等可以酌量食用。
另外也曾有團隊研究過同一海水魚不同部分的嘌呤成分分析發現:同一海水魚不同部位的嘌呤含量差異明顯,總體上魚皮>內臟>魚肉,這對於我們以後吃海魚類也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易過敏患者:對於有個別海鮮過敏史的患者可要注意了,它的一般機制其實是人體對海鮮中的蛋白質過敏,從而引起免疫系統的運作,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魚當然也屬於海鮮類,所以說極有可能發生過敏現象,海鮮過敏的患者最好避免未食用過的魚類,如身上出現紅疹、頭暈、胸悶等情況請及時就醫。
創傷急性期病人:處於創傷急性期的病人本身的胃腸功能就欠佳,食用魚肉這種高蛋白的食物會消化不良,再者魚類在中醫角度上屬於「發物」的範疇,發物是刺激性比較大的食物易使得體質虛弱的病人病情加重,或誘發一些舊疾。
參考文獻:
[1]王夢田,董洪進,余姣君.常見食物相剋禁忌對學生群體健康觀念的教育意義[J].前衛,2023(30):0008-0011
[2]田培.吃生魚片,易感染寄生蟲[J].健康養生,2023(6):22-23
[3]嚴澤,林殷.「食物相剋」的研究現狀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2,18(8):912-913915
[4]張友傑,劉少偉.常見致癌物大揭秘[J].科學生活,2023(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