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6歲的黎先生(化姓)來到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就診。據了解,他有次從地里幹完活回來後出現講不出話、吞不下東西、四肢無力的癥狀,並開始胡言亂語、坐立難安。家屬將他送往當地醫院檢查,頭部磁共振檢查發現顱內多發異常信號,雙側橋臂、雙側基底節區、雙側大腦半球灰白質交界區及胼胝體區對稱性病灶。因為病情複雜,建議到一級醫院救治。家屬這才將黎先生送到湖南省腦科醫院,進行進一步診治。
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主任塗鄂文主任醫師接診黎先生後,對病史進行了全面分析。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規律服用降壓藥物,血壓控制良好;有痛風病史,尚穩定,此次為急性起病,臨床表現為言語不能、吞咽困難、肢體乏力,認知下降,頭部核磁提示顱內多發對稱性新發病灶,考慮代謝中毒性腦病,反覆詢問家屬,均否認毒物(如農藥、滅鼠藥、一氧化碳、酒精等)及特殊藥物服用史、接觸史。
根據黎先生病情,入院後針對性檢查血常規、血糖、肝腎功能、心肌酶等,結果均基本正常,排除代謝性腦病。塗鄂文教授領銜的醫療團隊仍然考慮他為中毒性腦病,但到底是中了什麼毒呢?
患者凝血功能明顯異常:國際標準化比值 >7.99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45.38 ↑ 秒,凝血酶原時間 >100↑秒,患者隨時有各部位出血風險。塗鄂文主任醫師立即判斷,患者血小板正常,但凝血功能明顯異常,考慮凝血因子缺乏,而鼠藥是最常見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的毒物,徵得家屬同意後,將黎先生的血液送毒物檢測,在患者入院第二天找到了罪魁禍首:患者血中檢測出溴敵隆:2433.6μg/L。
塗鄂文教授介紹,溴敵隆為香豆素類抗凝血滅鼠劑,在人體內半衰期長達24天,作用機制是競爭性抑制維生素K1的作用,影響凝血因子在肝臟的合成,從而導致出血。早期輕症患者噁心、嘔吐、腹痛、低熱、食慾不佳、情緒不好。中晚期重症患者皮下廣泛出血、血尿、鼻和牙齦出血、咯血、嘔血、便血、心腦肺出血、月經量增多、休克等。

△資料圖片
經過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及腦血管病神經內一區的共同努力下,黎先生凝血功能好轉,複查血中溴敵隆:812.8μg/L,較前明顯下降,言語不能、吞咽困難、四肢無力也明顯好轉。住院期間,醫護細心照顧,反覆與黎先生溝通,黎先生終於承認,因與家中子女發生爭執,一時想不通,就買了鼠藥自服,幸而服藥量不大,且救治及時才保住了生命。經歷這次事件,黎先生明白生命的可貴,表示以後一定珍惜生命,以免追悔莫及。
塗鄂文教授提醒,如小區開展「滅鼠行動」,一定注意看管好小孩以及家中的寵物,避免誤食,如有誤食鼠藥者,需儘快就醫。明確診斷後,應立即採取相應急救措施:如催吐、洗胃以清除毒物,同時監測凝血指標,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使用維生素K1,以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嚴重出血傾向者需輸注血漿和凝血因子,且維生素K1總療程較長,需要用至溴敵隆體內半衰期2倍以上。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通訊員寧敏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台;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