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年輕化了嗎?
撰文 | 劉瀚琳
《看天下》雜誌原創出品
當男孩擔心自己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時,他的家人一度並不相信,甚至懷疑他是不是為了不想好好上學編出來的借口。
據介紹,他從17歲就開始出現有記憶失常的情況。後來,隨著時間進展,男孩的記憶力不斷下降,經常丟失個人物品、記不清是否吃過飯,甚至無法完成學業。
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求醫路:輾轉全國各地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試圖確認自己出現的記憶失常等情況,是否真屬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韓瓔最早接觸這個男孩時,是2020年。當時他已經18歲。為了保護患者隱私,韓瓔將該病人稱為「18歲ad男孩」。
初步接觸中,男孩語言、邏輯表現均未呈現出明顯異樣。但檢查結果卻令人驚訝。
醫生通過腦脊液和頭部磁共振成像(mri),對其進行了檢查。據韓瓔介紹,其腦脊液生物標誌物中,β澱粉樣蛋白(aβ1-42/1-40)比值下降,磷酸化tau蛋白(p-tau)增加。其頭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顯示,患者雙側額、頂腦溝局限性增寬;與2019年比較略顯加重。
通俗解釋是,檢測結果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的國際公認診斷標準。
一直以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群體在中國數量龐大,但大多統計都關於老年人。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司長王海東曾披露,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痴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
《我腦中的橡皮擦》劇照
1月底,曾經診治過該病例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阿爾茨海默病雜誌》)發布論文,介紹了男孩的情況,引起各界關注。該刊甚至在當期刊登社論:《阿爾茨海默病:不僅僅是老年人?》
這是目前全球公開報道中,最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對這名男孩的情況,以及年輕人是否也會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問題,本刊專訪了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韓瓔。她提醒道,阿爾茨海默病不是老年痴呆,年輕人也需要儘早警惕。人們總容易落入誤區,在認知上將兩者劃等號。不破除這個誤區,早期控制阿爾茨海默病的事就永遠不會落地。
韓瓔
關於「18歲ad男孩」
● 看天下:這個男孩最初來諮詢時,你能感受出異常嗎?
● 韓瓔:不能。ad在達到痴呆階段之前,表現可以完全正常。這就是為什麼容易被耽誤,到了痴呆階段才會被發現。他講話條理性很強,表達能力也不錯。
起初他母親也不太承認他是疑似阿爾茨海默病的。因為面臨考大學,就讓他不要胡思亂想,好好複習功課。但他一直堅持要檢查,換了幾家醫院做遍了定性診斷ad的必要檢查,國人很少會有這種意識。
現在回顧病史,有一個地方一直被我們忽視了。他有心源性腦缺血缺氧綜合征(osas)和胃旁路手術史。這些病史放到一起是他的獨特性。雖然與ad的關係還有待於證實。
如果通過量表能夠測出來,說明病程至少到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階段。
● 看天下:初次接觸時,患者基本情況如何?
● 韓瓔:2020年,線上問診的時候他才18歲,因為年齡太小,開始我沒有辦法把他跟ad聯繫上。後來因為他要參加國內承擔的藥物三期臨床試驗,又聯繫過我。還是因為年齡太小,很遺憾,不夠入組資格。
他的檢查結果是有矛盾的,腦脊液陽性,但是pib-pet和pbb3-pet陰性。出現這種差異不能完全排除pet掃描示蹤劑的劑量或者掃描時長等;還有一種可能,既往研究顯示:腦脊液或血液標誌物要比非侵入式的pet提前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檢測出陽性。
● 看天下:根據現在網上披露的消息,這個病例獨特之處在於他沒有家族史,也未發生基因突變?
● 韓瓔:據我所知,他並不是沒有家族史。他的奶奶攜帶ps1基因突變。還出現過走失,表明已經發病。但是他的突變都不在外顯位,或者說,目前已知檢測手段還不能查出。
他做過一個胃部分切除術。對於這個病例起病過早,我有些懷疑是胃切除術後,造成他的腸道菌群紊亂,對腸道代謝產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引起aβ過早過多地在大腦皮層上沉積,加速了病程,不過這只是我的一個推斷。另外,他還有心源性腦缺血缺氧綜合征,可能也是起病過早的誘因之一。
《都挺好》劇照
阿爾茨海默病年輕化了嗎?
● 看天下:是出現了新的致病因素,導致阿爾茨海默患病人群年輕化了嗎?
● 韓瓔:其實跟男孩聊過後,我重新想了一下,所謂換了個量表版本,應該就是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基礎版。這個版本是按照小學、中學、大學不同受教育水平進行界值劃分。
做這套量表的時候,他在上中學, 23分應該是正常的,沒有真正意義達到mci階段。
如果他自己不配合、不同意做腰穿,至今也不會被診斷。
其實有很多人都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只是不會往這方面去想。以前ad人群數量少的部分原因是,以前人的壽命也不長,沒等到痴呆階段就去世了;還有就是即便出現癥狀,也稀里糊塗的,沒有檢測的意識。
(註:moca量表系30分制,≥26分為認知正常。若受試者受教育年限小於12年,應在得分基礎上加1分。
據2005年出版的《蒙特利爾認知評估 (moca):輕度認知障礙的簡易篩查工具》披露,在最初研究數據中,正常對照組平均得分為 27.4。輕度認知障礙 (mci) 的人平均得分為 22.1,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平均得分為 16.2。)
● 看天下:腰穿是目前識別病程前兩個階段最靈敏的檢測手段嗎?
● 韓瓔:對。如果只有aβ檢測是陽性,那就是最早的患病人群,即第一階段。但如果不干預,到了第二階段,aβ在大腦皮層積累到一定程度,一旦觸發了級聯反應,就會引起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導致神經細胞變性壞死,這時候病程就進入到第二階段了。
但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有腦和認知儲備,大腦有代償功能,所以腦細胞死亡超過50%之前,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 看天下:此前您有接觸過年輕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案例嗎?
● 韓瓔:現在40、50歲的痴呆患者已經不少見。偶爾也有30多歲的額顳葉痴呆。但是,20多歲的還沒有因為阿爾茨海默病來診的。
只是大家對這個疾病的了解還遠遠不夠,需要大量科普,任重道遠。
2017年9月12日晚上,成都,一位女士帶著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媽媽在家附近的空地跳舞。(@視覺中國 圖)
「發病前15至20年可診斷」
● 看天下:當出現認知障礙,腦細胞可能已死亡50%以上。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程有多少個階段?
● 韓瓔:根據2018年美國國立老化研究院-阿爾茨海默病協會(nia-aa)提出的最新生物學診斷標準,阿爾茨海默病全程可以被分為6個階段,其中第6階段,就是晚期阿爾茨海默,認知表現為重度痴呆,記憶、語言及執行等功能已嚴重受損,日常生活難以自理。
第一階段是沒有具體表現癥狀的,無主觀報告。
第二階段也可以是無癥狀的,仍然是臨床前癥狀。但這時候患者會出現記憶下降的自我感覺,屬於主觀認知下降。不限於記憶力,可能會有輕度的精神行為改變。
電影《愛》劇照
第三階段可能對較複雜的日常生活產生可檢測的但輕度影響;第四階段是輕度痴呆階段;第五階段是中度痴呆階段;第六階段是重度痴呆階段。
我們會經營一個公眾號叫「主觀認知下降」,裡面是一些科普內容,對各個階段的癥狀有記載。
● 看天下:從患病到發病,這個階段會持續多久?
● 韓瓔:這個病的臨床前期可長達15至20年。
也就是說,在發病之前的一、二十年,就已經可以通過技術檢查出來了。只是這個階段的人表現可以是完全正常的,即便階段三也能長達3至7年。
● 看天下:目前流行的簡易量表可以幫助自測阿爾茨海默病嗎?
● 韓瓔:能用量表查出異常時,說明病程至少已經到階段三了。這意味著,此時腦細胞已經死亡超過了50%。
● 看天下:不少人擔心,新冠陽康之後出現記憶力下降,這是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
● 韓瓔:我們不能否定這種可能。但是,阿爾茨海默病是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隱襲起病,逐漸進展。前期癥狀不明顯,不容易被發現。
有時候遭受到一次打擊,比如說車禍、煤氣中毒、手術全麻或者是急性的腦血管病,即出現應激的狀態下,病程可能會加速。癥狀進展得快,或者明顯後才容易被注意到。
但是,如果原本沒有ad,那麼原發病治癒後,痴呆的癥狀是可逆的。
● 看天下:對於阿爾茨海默病來說,哪些變數是致病因素里影響最大的?
● 韓瓔:年齡和基因,而且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就不去考慮了。
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劇照
● 看天下: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 韓瓔:除了有家族史的人,一部分人群也是重點預防人群。
比如,幼年和青少年時期接受正常教育,否則患病風險增加7%;中年聽力減退,到了老年患病風險增加8%;要防止腦外傷,否則風險增加3%;要控制好高血壓,否則風險增加2%;因酗酒導致酒精中毒,風險增加1%;肥胖會導致風險增加1%;吸煙者風險增加5%;抑鬱症者,風險增加4%;與社會接觸少、性格孤僻者,風險增加4%;長期缺乏運動,風險增加2%;空氣污染,風險增加2%;糖尿病者,風險增加1%。
做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