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有專著,防治集一書
——《老中醫施祛濕防治200題》評介
□溫長路 中華中醫藥學會
施仁潮是浙江省的名老中醫。他勤於臨床,善於用科普語言演繹中醫學術故事,是學界同仁公認的「文武雙全」的大能人。著名中醫學家潘澄濂說他是「能吃苦,肯鑽研,專心於醫,是真正的中醫傳人」(《老中醫施祛濕防治200題》潘毓仁序)。
《老中醫施祛濕防治200題》一書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是施仁潮繼《施仁潮說中醫經典名方100首》《施仁潮說中醫膏方200首》《施仁潮說扶正祛病葯膳380首》《施仁潮說養生食材300種》後,推出的「施仁潮說中醫」系列叢書的第五種,鄭重地解答了大眾關心的關於「濕」的種種問題。
該書從「我有濕嗎」「葯食助祛濕」「祛濕有良方」「按摩穴位可祛濕」「醫經醫家論濕」「治濕祛百病」六個方面入手,引經據典,博觀約取,彙集了歷代中醫治濕的理論,梳理了諸多名家治濕的經驗,揭示了濕邪致病的來龍去脈,融入了其個人祛濕逐邪的心得體會,不失為一本專門論濕的「小百科」。
濕為病源,治濕有道
治濕之道,必宗「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之旨(《莊子•養生主》),因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素問•調經論》)濕為六淫之一,是引發諸多疾病的根源之一。自《黃帝內經》以降,歷代醫家中論濕者大有人在。《老中醫施祛濕防治200題》一書,引用了包括《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大著中的宏論、《濕熱病篇》《傷濕條辨》《溫病指南》《濕溫大論》等名著中的專論,匯聚了歷代精英對濕的科學認知。依據先賢的經驗,作者按四診概括為「望而知有濕」——通過觀察患者的神情、形態、膚色等尋查濕的脈絡;「聞而知有濕」——通過聆聽患者的發音、聲調、腸鳴等尋查濕的跡象;「問而知有濕」——通過詢問患者的飲食、睡眠、感覺等尋查濕的來由;「切而知有濕」——通過切按患者的寸口、肌膚、筋骨等尋查濕的信號。用中醫的四診合參,給濕邪為病的表現繪出了一張「濕氣傷人,在上則頭重身黃,鼻塞聲重;在中則痞悶不舒;在下則足脛跗腫。在經絡則日晡發熱,在肌肉則腫滿如泥,在肢節則屈伸強硬,在隧道則重濁不移,在皮膚則頑麻,在氣血則倦怠。在肺為喘滿咳嗽,在脾為痰涎腫脹,在肝為脅滿㿗疝,在腎為腰疼陰汗。入腑則泄瀉腸鳴,嘔吐淋濁;入臟則昏迷不醒,直視鄭聲」的全景圖(清•李用粹《證治匯補》)。本書作者就是這樣通過談古論今、推陳出新來闡釋中醫治濕道理的。
濕病多端,治濕有法
治濕之法,歷代多有發明。中醫講求辨病基礎上的辨證,將濕邪分為以外環境潮濕為主的外濕和以內環境濕聚為主的內濕兩大類,又有「濕盛者多肥胖,肥胖者多氣虛,氣虛者多痰涎……夫脾本濕土,又因痰多,愈加其濕」(清•傅山《傅青主女科》)的濕與痰併兼的痰濕、「濕熱相因為邪,糾纏不清,難以速除」(《劉渡舟醫論醫話100則》)的濕與熱兼的濕熱、病「初謂其濕,當以利水清濕為要,使濕不得以成其熱也。久而濕化為熱,亦不得再理其濕,使熱反助其勝也」(明•方谷《醫林繩墨》)的濕兼溫邪的濕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金匱要略》)的濕與風相兼的風濕、「寒濕之中人也,皮膚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素問•調經論》)的濕與寒兼的寒濕等。
「凡治病,先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無目。」(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在弄明白病因的基礎上,根據因人因時因地的原則,辨證實施具有個體化方案的不同治法:或解表散濕,或芳香化濕,或苦寒燥濕,或苦溫燥濕,或淡滲利濕,或清熱利濕,或理氣化濕,或益氣化濕,或溫陽祛濕,或昇陽除濕,或苦辛泄濕,或燥濕化濁,或解毒燥濕等。可以看出,本書作者就是這樣通過苦口婆心、浮稱流說來塑造中醫治濕靈魂的。
濕病難愈,治濕有方
法由道生,方由法立。中醫治濕有道、治濕得法,自然也就不乏操作的技巧了。該書廣泛搜羅了古今醫家的治濕之葯、除濕之方,經過精心疏解闡述後奉獻給讀者。這為基層醫生及老百姓提供了實用可行的參考。
說到治濕的藥物,書中收入常用的葯食兩用材質20種,如健脾祛濕的白朮、滲濕利水的茯苓、燥濕化痰的陳皮、解表祛濕的香薷等;說到治濕的處方,書中收入經典簡要的成方40首,如治療痰濕阻滯的二陳湯、濕熱淋證的八正散、行水散結的木防己湯、燥濕運脾的平胃散等;說到治濕的穴位,書中收入便於通常操作的穴位28個,如曲池穴、陰陵泉、漏谷穴、足臨泣等;說到與濕相關的疾病,書中收入幾乎囊括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機體全領域疾病中的99種,如常見的感冒、纏人的腹瀉、急發的黃疸、頑固的濕疹等,可謂「百病連於濕」了。濕病表現千變萬化,中醫治濕智慧無窮,因為中醫不僅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恆法,參照歷代經驗,治病於常;更有「不重套路重思路」的活法,結合現實表現,治病於變。可以看出,本書作者就是這樣通過探賾索隱、博採眾長來豐滿中醫治濕內涵的。